初春時節,中南部水情又拉起警報。南部地區超過500天沒有大雨以上等級的降雨,今年初夏,恐怕難過了。而時值經濟部針對用水大戶自二月1日起開徵枯水期耗水費「滿月」的此刻,我們認為,耗水費能治標,但非治本之道。考量到台灣的水資源分配,必須從民生、工業端同時改變人民的用水習慣,針對用水戶分類,採級距式計費,用多繳多,推動水價結構性的調升,才能強化省水動機,並且讓水公司有合理盈餘優化自來水系統。
經濟部規劃的「耗水費」原本在去(2022)年夏天就要上路,惟當時考量到電價調升而延後至今(2023)年二月1日開徵,針對約1,700家的用水大戶(單月用水量超過9000度,其中以電子業最多)額外加徵一度水3元的耗水費。我們認同對用水大戶徵收耗水費,透過徵收相關費用,讓水資源的運用得以更加均衡平等。
然而,以台灣的超便宜用水價格來看,耗水費僅是一個「部分正確」的政策,卻是在根本上問錯了問題。
我們認為,台灣的水價在多年沒有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之後,應該回歸到市場機制:分列民生、商業、工業用水,用多繳多,分級徵收,才能真正讓自來水公司的營運取得合理的盈餘,而有餘裕優化我們的自來水系統。——目前,我們的自來水漏水率約在13%左右,自來水公司預計在2031年讓管線漏水率降至10%以下。(但長年虧損的自來水公司,真的有能力有資源把管線漏水有效地改善嗎?)
台灣水資源豐沛卻難以好好利用,固然可以歸咎於山高地狹,難以「留水」,以及乾枯水季節分明的地理特質。然而,台灣的水費長年來不動如山,無論是產業、或者民生用水,都讓人難有真正節水的動機。
台灣缺水。但自來水水價不但不昂貴,而且非常低廉。低廉到什麼程度呢?根據國際水協會IWA在2022年9月時公布一份針對2021年30個國家/地區年用200度自來水的家戶資料,台灣平均家戶水價為每度9.24元,在30個受調查國家/地區當中,是第3便宜的,僅比印度與斯里蘭卡來得貴。
而鄰近台灣的亞洲先進國家呢?新加坡是每度37.35元,日本每度30.79元,澳門每度17.01元,香港每度15.81元,南韓每度15.79元——隨便都比台灣的每度9.24元,高了70%到304%。這就凸顯出台灣水價低廉到不可思議、甚至便宜到了毫不合理的狀況。
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二月上路的耗水費徵收對象,固然是工業用水的大戶人家,但事實上,在用水最兇的塑化產業、半導體產業、光電產業等等,都已經建置多套廠內水循環系統,能少排放一滴水出去,那滴水就有再利用的空間。耗水費的徵收,對這些大戶而言只能說是九牛一毛,平常就有在做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好再說嘴的。
反觀,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一定看過這樣的景象:巷口的麵店,將近打烊時間,一大口塑膠桶子裡就丟著待洗的碗盤,而另一邊的水龍頭就這樣開著沒完,流啊流啊流的給他流個半個小時。或者,還有人記得自己在洗澡抹肥皂的時候,水龍頭是關的還是開的?
德國就有一款洗髮乳的瓶身上這麼寫:「When you use me, turn off the shower head!(洗髮的時候記得關上蓮蓬頭!)」
水龍頭扭開就有乾淨自來水可用的生活是這麼方便,所以才要說,「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從統計上來看,民生用水的總用量,佔台灣用水約20%,還比工業用水的10%多上了一倍。
向工業用戶徵收耗水費,沒什麼問題。但節約水資源,可不只是工業用戶建置了循環水系統之後,就不關民生用水的事情了。
而這些,都必須從分級/合理調漲水價開始。現在就是開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