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瘋AI的浪潮下,台灣憑著「科技小巨人」的名聲,一直都是AI生態系的重要玩家。但,說到AI治理,台灣卻像個乖巧的學生,總是跟在別人的規則後面跑,卻沒機會自己來當領頭羊。這樣下去,可就真的只能「代工」到底,錯過在國際舞台上發聲的機會。我們認為,台灣應利用位居全球電子供應鏈重鎮的優勢,以在代工製造的高度延伸更廣的視角,進一步力爭在全球人工智慧話語權取得主導地位。
人工智慧的硬體——不用多說了吧?台積電的晶片幾乎是全球AI應用的命脈,從訓練模型到推論運算,都少不了台積電高效能的製程。畢竟世界上超過九成的高階AI晶片都要靠台積電代工。如果AI是一部超跑,那台積電就是生產引擎的廠商,沒有它,誰也跑不起來。
但光有硬體還不夠,台灣在軟體應用上也開始逐步崛起。比如,AI在醫療上的應用就是一個亮點。台灣的醫療影像辨識技術,結合AI來協助早期診斷乳癌和肺癌,不僅提升了診斷效率,還減輕了醫護人員的負擔。此外,資通訊產業也開始大規模應用AI,從智慧客服到5G網絡優化,台灣已逐漸構建出完整的AI生態系統。
既然基礎這麼扎實,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該怎麼治理AI、幫助台灣的AI產業往外擴張,才能在全球站穩腳步?答案就是,讓市場來決定一切,政府當裁判,不當球員。這也就是我們所信任的新自由主義——低管制,高市場。
首先,台灣需要建立一個簡單但有效的AI治理框架。這個框架不需要細到每個步驟都要管,而是像個指路牌,讓企業知道基本的規範與底線,但仍有空間去自由創新。同時,AI治理的內容應兼顧推動AI發展與監管的雙重內涵。台灣可考慮融合歐盟與美國的治理模式,學習歐盟強調風險分級的規範與法律拘束力,並結合美國注重政策靈活性的優勢,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實現技術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比方說,建立透明的資料治理原則,確保隱私保護的同時,允許數據能被安全地共享與應用。像今年10月25日,數發部公告了「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辦理加強投資AI新創實施方案作業要點」,就是以「基礎建設」的角度規範行政流程,而未對人工智慧應用端設下過多限制,這點值得我們的掌聲。
其次,台灣應該讓企業有更多自由去探索AI的可能性。從AI晶片設計到軟體開發,企業如果能輕裝上陣,說不定能跑得更快、更遠。像台積電早就把自己AI化了,利用AI來優化晶圓製造流程,提升良率的同時,也減少了能源浪費。這種「自律型創新」,正是台灣企業可以向全球推廣的成功故事。
除了做好內部治理,台灣還應該在國際上更積極參與AI規則的制定。不只是坐在會議桌的旁邊聽,而是要走到台前,分享我們的經驗,甚至帶頭提案。像歐盟推出的《人工智慧法案》,就是個好的參考案例。台灣可以學習他們如何制定責任分工與風險管理的規範,然後結合我們的特色,形成一套適合亞洲的模式,輸出到其他國家。
另外,台灣的科技業者可以在國際合作上扮演橋梁角色。舉例來說,AI醫療影像辨識技術,不只服務台灣本地市場,還可以進一步出口到有龐大需求的新興市場國家。當台灣的技術在全球落地,話語權也就自然形成了。
台灣不只是硬體王國,我們有能力成為AI治理的領導者。只要我們能保持低管制、高市場的原則,讓企業充分發揮創造力,同時在國際舞台上積極爭取規則制定權,未來的AI時代裡,台灣一定能從代工角色,晉升為掌握話語權的全球玩家。
AI時代的國家與產業競合,這一局,不能等別人來決定規則。我們認為,台灣就該是那個寫規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