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台新金、彰銀終局戰退場,或有解方?
MoneyDJ新聞 2020-08-26 11:08:32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堪稱二次金改終局之戰的台新金(2887)、彰銀(2801)案,源自2005年,當時台新金以每股26.12元擊敗群雄,取得彰銀22.55%特別股股權,標金總額365億元,原以為是吳東亮帶動台新金另次轉骨壯大的起點,無奈卻成為糾纏無休的噩夢一場,因財政部與台新金對當初標售溢價是否為「經營權」,遲無共識,爾後一連串的訴訟與董事會改選攻防,看在金融界人士眼裡,即便不敢直言「歹戲拖棚」,卻已經是了無新意的萬年僵局。
拖了十五年的僵局,兩造三方誰是得利者?似乎沒有,因官、民股無法和平共處,要說對彰銀業務拓展沒有影響,恐怕很難說服人;而即便最新的判決對台新金經營權認定有利,但卡了15年動彈不得的3、400億元投資,只能退而求領股利,卻不能用以更積極的版圖擴張,反映在台新金的市值上,目前在民營銀行金控的排名已掉落至後位,比起15年前股價在伯仲之間的玉山金(2884),最新市值差距已是一倍以上。
持平而論,即便台新金近次訴訟取得有利地位,但金融業屬於高度監理行業,加上官股有不能提前認輸的壓力,一次又一次的法律攻防,是否只是把僵局拖延時間拉長,台新金是否要追求無止境的「求面子、丟裡子」的意氣之爭,或許也是台新金願意釋出善意尋求退場機制的關鍵。
以彰銀目前市值來看,22%多的股權總額超過400億元,釋股一事茲事體大,就過往經驗與業界訊息來看,退場不外乎尋找純財務投資者、轉售官股金融機構與重啟標售三種路數,如果以處理速度及可行性來看,有創意的尋求財務投資者退場,因不涉及經營權等敏感議題,或有機會尋求解套,但售股價格應該是最大挑戰。
尋財務投資人可行性高 價格共識是關鍵
如果以彰銀2005年至今15年的現金股利計算,台新金持有彰銀的成本大概僅剩下近16元,已明顯低於市價,此還不含認列的股票股利回推的市值,因此如果不考慮其他沉默成本,台新金以目前的市價賣股,非但不虧反而有賺。
現在彰銀的市價,到底吸不吸引人?從最保守的股息殖利率推估,近三年彰銀平均每股配發約0.5元現金股利,並搭配0.2-0.4元不等的股票股利,對照目前股價的現金殖利率約2.8%,若以股票加計現金的股利殖利率則有4.5%,雖然在金融股裡不能算是名列前茅,但考量全球無風險利率已在歷史低檔,隱含的利差仍有機會吸引一定買盤。
且尋求財務投資人可不侷限於單一對象,也不僅止於傳出的壽險或退休基金等機構法人買盤,類似兆豐金(2886)2015年以國內交換債方式,成功釋出12%股權比例的台企銀(2834),或許也是有創意的解法,重點在於台新金某些程度得對價格做出部分妥協。
官股金融機構接手 綜效難說服股東
目前台新金呼籲想尋求官股金融機構接手,最有實力的兆豐金呼聲最高,如果政府下令,勢必可行,但問題是兆豐金取得彰銀22%股權後,除了滿足政策期待,又該怎麼走?在數位金融世代,現今國內分行是否還是高價資產的爭論未休,「官官併」持平而論也還未看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個案可尋,當初兆豐金最終轉售台企銀事件同樣記憶猶新,要官股金融機構花個幾百億元為二次金改收拾爛攤,恐怕也不符合股東期待。
至於重啟標售,考量前置作業費時,或當前政治氛圍恐怕也不想觸碰此燙手山芋,可能性應該最低。
面子之爭轉為裡子 台新金可求新局
當然,若回顧過去15年,台新金出手標下彰銀,結果論來看,實屬慘烈,但若執著於昨是昨非的公道爭論,台新金恐怕也困在給自己設下的面子框架與資金窘境,難以往前。其實若能順利退場,一則取得標下保德信55-85億元(考量殖利率反彈最高再付30億元價金)的現金,且帳上資金活水也更形寬裕,用以發展銀行數位金融、海外業務、壯大證券規模或強化第三獲利引擎的保險動能,都有更佳籌碼,或許也才有機會給支持十餘年的台新金小股東,一個重新氣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