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9-05-24 12:31:01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健保總額支付的問題,收拾殘局的,不僅是藥廠,還有醫療院所,造成多數醫院的微利化,連帶影響醫護人員的工作權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附圖一)坦言,醫院面臨收入追不上各項運營成本增加的窘境,造成醫院經營的微利化,自然在改善醫護人員工作品質與增設設備上會受限。前衛生署長詹啟賢(附圖二)更直言,假設不適度回歸自由市場競爭,恐怕醫院經營也會是劣幣驅逐良幣。
全民健保的財務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收支連動以及總額支付制度,其中總額支付制度不僅對藥品,也對下個年度醫事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量,設定支付上限,該制度是在民國91年7月即開始使用,目的是為推動分級診療,以引導大型醫院逐年減少輕病的門診。
表、全民健保重要數據
對此,洪子仁高度認同健保局這幾年在雲端病歷、雲端影像等資訊透明化的努力,為的是減少重複檢查與用藥,推動分級診療,不過,他也坦言,現階段醫院經營面臨的是收入成長受限、但支出成本不斷增加的窘境。
洪子仁分析,台灣醫療費用佔GDP的比重,一直都在6.9%左右,相較於鄰近的日韓的8-9%,與美國的15%以上,有很大的距離,但這幾年不論是在五年前的週40工時、隔一年的一例一休,都是政府在改善醫護人員勞動條件的美意,但初估每一年會增加全體醫院每年100億元以上的成本支出。
他說,今年9月將納入勞基法的住院醫師,預計首波會有4,680位住院醫師納入保障,這背後代表醫院每個月須替住院醫師提撥6%的勞退基金,一年也會增加4億元的成本。
洪子仁表示,只是在收入面,因多數醫院主要收入仍仰賴健保,在人口老化帶動的醫療費用增加,整體健保支出總額卻有上限下,變相的讓醫院向健保局申請的點值,不能100%兌現,得打折支付,過去可能是打個92折,現在變成9折,造成醫院收入的減少。
洪子仁直言,醫院一方面收入減少、一方面成本增加,反應的是醫院本身醫務收入的利潤率已經降到2%以下,這種情況下,醫療機構沒有更多的盈餘,要改善醫務人員工作品質或增加設備,就會產生很多困難。
擁有前衛生署長的官界經歷,也管理過醫院,現在轉入產業的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則認為,健保制度應該尊重市場機制,而不是給予個別醫院總額上限的齊頭式受限。他舉例,教育部對學生教育的補助,應該是跟著學生走還是跟著學校走?健保的概念相同,應該從病人的權益為出發、還是醫院的權益?如果一家醫院經營的好,品質有口碑,成本又可有效控管,為何要設定其上限總額量?不回歸市場供需的機制,會不會反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洪子仁認為,台灣去年死亡人數已經漸漸超過出生嬰兒數,未來需要看病的高齡人口越來越多,少生病卻要繳交保費的人口慢慢減少,對未來健保會產生很大挑戰,對人數幾乎固定的醫療人員與醫療機構,也會造成巨大影響,假設民眾醫療需求這麼緊張,醫療機構這個system(系統)恐怕沒辦法去承載這麼多的人口。
他認為,如果在保費不增長,又要控制醫療支出下,應該導入使用者付費觀念,但這部分須將生重病、難病的人口排除在外,其它如果不是這類人,就要有這個觀念。譬如說現在醫院常做的PET(正子造影簡介)、CT(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目前架構是不需要其他的部分負擔,「一旦是吃到飽的概念,民眾就可能吃太飽」,造成浪費,假設有部分負擔,病患才會關心或跟醫生討論,這個檢查是不是有需要做,達到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