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來歐盟貿易政策經歷重大轉變
媒體Borderlex報導,近5年來歐盟貿易政策經歷重大轉變,經濟成長與效率已不再是政策首要目標,歷經疫情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歐洲察覺自身產能不足,且依賴來源之動機可疑,爰開放性策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概念應運而生,並於2024年透過頒訂新法規或強化現有措施等付諸實現,報導摘要如次:
(一)多功能及多工具之貿易政策:
歐盟自追求自由貿易協定轉移到單邊規範刻之趨勢正影響全球貿易,204年至209年間,歐盟分別與日本、加拿大、越南和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推動經濟成長,當時將經濟成長視為優先項目之政策方向,並試圖與勞工、環境等因素間取得平衡。
惟過去5年情況大不相同,僅紐西蘭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從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遏止去森林化、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對外投資審查等法規可觀察到,氣候變遷、安全、及公平競爭環境已成為歐盟優先處理議題,進入歐盟市場須符合較以往更嚴格之法規要求。
(二)可追溯性(traceability)成為新貿易政策要素:
綜觀歐盟近期法規,要求歐盟營運之企業需瞭解其業務及供應鏈,已成為法規內容之共同要素,無論是產品之碳排放、供應過程對森林砍伐及強迫勞動之影響等,現在都需揭露更多細節。
可追溯性要求可能帶來過高營運成本,導致中小企業進而退出國際貿易市場,總部位於歐盟之跨國公司也可能將其產線自其他國家移回,前述種種似無法對經濟成長帶來正面幫助,並可預見未來更多貿易需求將受密切監管。
(三)貿易管理:
多年來歐盟執委會盼有更大權力來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以更容易達成有利的貿易協議,2020年執委會聚焦於確保自由貿易協定之全面實施。至2024年,執委會對企業之干預已成為常態,例如歐盟依據外國補貼規章及國際採購工具對第三國進行調查,以及針對電動車採行貿易救濟調查等。目前所有的調查對象主要針對中國業者,但未來可能轉向其他國家業者,例如受惠美國調降通膨法案之企業。
綜觀相關法規及措施,執委會正以經濟安全之名義,加強管理歐盟貿易政策。此外,考量反脅迫工具當初係為因應川普時期之經濟脅迫措施而產生,倘川普再次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預料歐盟亦將提出新措施以為因應(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