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12-06 09:50:0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為防壽險業炒房,金管會今年以來數度出手,從近一個月商辦標案分傳停標看來,確實已收到初步成效,不過,在全球低利環境恐延續好一段時間下,關了壽險業資金去化的一道門,如果沒有對應開了新窗,壽險業將面臨越來越艱鉅的大環境挑戰。
一家壽險業動輒幾千億、甚至上兆的可運用資金,要找常態的去化管道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此波金管會利用「此嚴彼鬆」的資本適足率調整,被市場解讀是希望引導壽險資金「棄房轉股」,如果單就該政策宣布以後台股的表現看來,似乎真有點救市的影,不過,在希望壽險資金對台股上漲、經濟建設有些正向貢獻前,確實也得先正視他們所面臨經營的困境。
從幾大壽險的資產配置看來,中大型壽險如國泰、新光、富邦、中壽(2823)等,投入台股的資金比重大概都落在7-12%間,整體壽險業投入台股的比例還低於該平均,該比例確實不算高,不過追本究因,為何壽險業不敢大壓台股?其實不乏長期資本適足率穩定性的考量,特別是在目前全球對金融業資本管制趨嚴下,台股又屬相對波動性較大的市場,壽險業在資本配置上得將風險放在收益考量之前,因此即使投入台股,也只能選擇低貝他值、現金股息概念股的防禦類個股,不敢大壓。
這也說明了壽險業為何這麼喜歡買地買房,起碼在穩定的觀點,房市可能優於股市,假設能賺取優於台股定存的穩定租金收益率,就是一個壽險業不錯的資金去化管道。當然,金管會此波將放寬壽險業計算資本適足率的標準,未來帳上有價證券可採半年均價計算,降低短期股市波動的衝擊,這一定會對激勵壽險業加碼投資有所幫助,但其他配套仍還有持續開放空間。
如業者提議的海外投資放寬、素地開放適度鬆綁等,都是業界想出自行解套之道,著實值得主管機關參考。以海外投資放寬方面,主要還是考量海外固定收益市場的深度及廣度,即使目前收益率也受到低利環境衝擊壓縮,但至少有足夠的胃納量;對壽險業者來說,如果台灣的公債或公司債有足夠的籌碼且合理的收益率,當然也希望留在國內,至少不用負擔匯率風險,但無奈就是台灣債市的容量確實還不足以消化壽險業的可觀資金去化規模。
而國泰金(2882)先前建議,在確定長期開發的前提下,放寬部分長期開發素地的「閒置」標準,這也是實務面值得思索的方向。就實際情況來說,要壽險業得標素地後在6個月內完成規劃、取得建照,9個月內正式開發,本來就有其難度,特別是動輒幾百億元的投資,自然需要多方思索,這部分如果能與限制壽險業短期進出素地買賣一併考量,或許可收既引導壽險資金投入中長期建設、創造就業機會,又避免炒地嫌疑的疑慮。
也許有人會說,壽險業也是一般的產業,政府或許不該給予特別的保護,但壽險業手上的資金多數來自保戶保費,其中,不少也是退休基金,以重視市場機制的美國處理AIG個案來說,也有大到不能倒的考量,而國內主管機關自然也知道保險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因而在處理保險業退場上格外謹慎,但如果不能正視壽險業面臨資金去化管道的窘境,難保壽險業不會成為下個「慘」業,到時全民得付出比國華人壽標售更高的成本,恐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