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5-09-01 09:39:28 記者 陳苓 報導
全球貿易需求谷底徘徊,各國量化寬鬆(QE)、壓低幣值等花招百出,頻打興奮劑卻仍無濟於事,原因何在?金融時報(FT)研究發現,貨幣戰不僅無法提高出口,還會重創進口需求,傷害全球貿易,難怪國際需求越來越虛弱。
金融時報8月31日報導,各方原本以為貨幣戰是以鄰為壑,在固定貿易水準上,重新分配贏家輸家。然而該報研究一百多國資料發現,開發中國家的貨幣戰,傷害超過先前料想,會削弱全球貿易、甚至可能衝擊經濟成長。分析顯示,貶值不會拉升出口量,而且幣值兌美元每貶值1%,進口量就會減少0.5%,原因是貶值會推高進口物價,壓抑需求。
2014年6月以來,俄羅斯、哥倫比亞、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兌美元幣值重貶20~50%。Capital Economics估計,以巴西為例,該國幣值12個月來暴跌37%,過去三個月來進口隨之年減13%。俄羅斯、南非、委內瑞拉也都因幣值重挫,進口下滑。此一結果顯示,貶值後經常帳改善,是因進口減少,而非出口增加,如此一來將引爆全球貿易衰退的惡性循環,讓各國通輸,無人得利。Capital Economics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說,1997亞洲金融風暴之時也是如此,但是當前貶值風氣更盛,新興市場在全球GDP比重提高,使得進口下滑的衝擊更為劇烈。
世界銀行先前報告也說,貨幣戰效用大不如前。金融時報(FT)8月19日報導,先前人民幣貶值,外界解讀為中國點燃貨幣戰戰火。可是世界銀行(WB)研究包括中國等46國發現,想靠貶值提振出口,當前功效只有1990年代中期的一半。不僅如此,一個國家和全球經濟整合程度越高,貶值對出口的助力越小。世銀經濟學家Michele Ruta指出,這是因為過去二十年來,供應鏈全球化,許多商品的零件來自世界各地,抵銷了貶值的效用。
金融時報8月20日報導,中國出口難看不只由於國際競爭加劇,也是因為全球需求不振。中國之外,亞洲國家如日本、南韓、台灣、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外銷全部倒地。標普亞太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報告稱,要說中國蓄意打壓人民幣,提振出口、刺激成長,不大有說服力,出口是國際需求帶動。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