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3-08-18 06:31:08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與黃豆期貨8月17日上漲,因預報顯示美國中西部天氣又將轉為乾熱;小麥則是下跌。12月玉米期貨收盤上漲0.9%至每英斗4.8575美元,11月黃豆上漲0.5%至每英斗13.30美元,12月小麥下跌1.2%至每英斗6.1525美元。
美國農業部報告表示,一場嚴重的熱浪將席捲美國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西部玉米種植帶,氣溫可能接近或達到華氏100度,這將會對夏季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美國洲際期貨交易所(ICE Futures U.S.)12月棉花期貨8月17日下跌1.3%至每磅83.61美分,10月粗糖期貨下跌0.8%至每磅24美分。
美國能源部8月16日公佈,截至8月11日當週,乙醇日均產量為106.9萬桶,創下3週以來的新高;較前週增加4.5%,較去年同期增加8.8%,估計用於生產乙醇的玉米使用量為1.12億英斗。美國能源部預估今年美國乙醇日均產量將為100萬桶。美國農業部預估,去年9月起的2022/23年度,乙醇玉米使用量預估為52.25億英斗,週均使用量1.005億英斗;2023/24年度,乙醇玉米使用量預估為53億英斗,週均使用量1.02億英斗。
歐盟執委會8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7月起的歐盟2023/24年度小麥出口量累計為3,724,422公噸,較上年同期的4,185,133公噸減少11%。大麥出口量累計為1,195,812公噸,較上年同期的1,632,659公噸減少27%。玉米出口量累計為200,930公噸,較上年同期的169,168公噸增加19%。6月底結束的2022/23年度,歐盟小麥出口量年增12.6%至3,142.5萬噸。
截至8月13日,歐盟2023/24年度小麥進口量累計為684,297公噸,較上年同期的363,504公噸增加88%。大麥進口量累計為265,459公噸,較上年同期的279,306公噸減少5%。玉米進口量累計為1,816,820公噸,較上年同期的2,616,768公噸減少31%。6月底結束的2022/23年度,歐盟小麥進口量年增260%至923.7萬噸,主要因為受旱導致產量減少的影響。
截至8月13日,歐盟2023/24年度小麥前五大出口市場分別為摩洛哥(834,152公噸)、阿爾及利亞(456,716公噸)、韓國(286,217公噸)、奈及利亞(283,343公噸)與南非(214,930公噸),佔比分別為22.4%、12.3%、7.7%、7.6%、5.8%。前五大玉米出口市場分別為英國(96,347公噸)、韓國(49,337公噸)、肯亞(31,064公噸)、瑞士(8,072公噸)與茅利塔尼亞(6,600公噸),佔比分別為48%、24.6%、15.5%、4.0%、3.3%。
歐盟2023/24年度前五大小麥進口來源國分別為烏克蘭(407,687公噸)、加拿大(55,512公噸)、英國(50,756公噸)、俄羅斯(45,933公噸)與摩爾多瓦(41,679公噸),佔比分別為59.6%、8.1%、7.4%、6.7%、6.1%。前五大玉米進口來源國分別為烏克蘭(1,152,265公噸)、巴西(327,693公噸)、加拿大(191,647公噸)、南非(54,840公噸)與俄羅斯(42,651公噸),佔比分別為63.4%、18%、10.5%、3.0%、2.3%。
歐盟執委會報告表示,2023/24年度,歐盟27國(不包括英國)的穀物總產量預估將年增3.1%至2.76億噸,種植面積預估較上年度的5,105萬公頃略減至5,063萬公頃,平均單產預估將年增4%至每公頃5.45公噸。
歐盟軟小麥產量預估為1.274億噸,較上年度的1.267億噸略增0.6%;種植面積預估較上年度的2,190萬公頃略增至2,192萬公頃;單位產量預估較上年度的5.79公噸/公頃增加0.3%至5.81公噸/公頃。
歐盟玉米產量預估將年增21%至6,324萬噸,種植面積預估將年增4.5%至845萬公頃,單位產量預估較上年度的5.91公噸/公頃增加27%至7.48公噸/公頃。
作為歐盟最大的穀物生產以及出口國,法國2023/24年度穀物產量預估將年增5.5%至6,379萬噸,種植面積預估較上年度的896萬公頃減少至885萬公頃,平均單產預估為7.2公噸/公頃。其中,軟小麥產量預估將年增5.1%至3,548萬噸。
德國穀物產量則預估將年減3.2%至4,216萬噸,其中軟小麥產量預估將年減3.4%至2,164萬噸,種植面積預估年減2.3%至288萬公頃,單位產量則預估年減1.1%至7.53公噸/公頃。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