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債券基金與債券ETF都不會到期,它們會賣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然後再買進其它債券,讓持有的債券符合公開說明書中指稱的目標年限。
譬如 IEI 這支中期美國公債ETF,它就是持有到期年限三到七年的美國公債。假如隨著時間過去,IEI持有的某支公債變成不到三年就要到期了,IEI就會將這支債券賣出,換成其它到期期間在三到七年間的債券。
債券基金與ETF這種必需定期更新持有債券的特性,讓許多投資人認為,假如遇到殖利率上漲的狀況,債券基金與ETF將被迫實現損失。
相對的,買進單支債券,投資人可以不理會持有期間的利率波動,一直持有到期。假如到期時債券發行者沒有違約,那投資人就可以取回票面本金。
所以投資人間常有一種看法,就是,假如你擔心升息,那可以直接持有單張債券。就算持有期間殖利率上漲,也不會妨害到你最後取回完整的票面本金。(前題是債券發行者沒有信用違約)
實際狀況,我們可以用個假想例子分析一下。
假設你付出1000元買進一支新發行,殖利率2%的五年期債券。
假設在你買進債券的隔天,五年期債券利率就升高到4%。這樣一來,你昨天買進的2%債券,會變成只有910的市價。假如你現在就賣出的話,會招致90元,也就是10%的資本損失。
但你可以不理會這次的殖利率上升,就一直持有到五年後的到期日。假如發行者都沒有違約,那麼你會順利的拿到每年20元的配息,還有最後歸還的1000元本金。
這就是一般人認為直接持有單張債券比較不必擔心殖利率升高的理由。
但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分析。
在隔天殖利率升高到4%時,假如當下發行新一批的五年期債券。那麼這些新的債券將有4%的配息。
你買進的的債券每年只有20元的配息,但隔天發行的4%債券有每年40元的配息。比你的債券每年多了20元。
假如將連續5年,每年多出的20年配息,以4%折現。這筆多出的現金流的現值,就是90元(詳細數字是89.82)。也剛好就是五年期殖利率從2%升到4%,造成你原先買進的債券,從1000元的價格,跌到910的損失。
意思就是說,即便堅持持有原先2%的債券,沒有晚一天買進4%的債券。表面看來,你似乎沒有損失。但事實上,你還是失去了隔一天用1000元,買進4%債券,拿到更多配息與報酬的機會。
假如某支債券基金先以1000元買進2%的債券。然後在隔天殖利率漲到4%時,就賣出原先的2%債券,實現90元損失,然後再買進新發行的4%債券。這樣到底是拿到多少的報酬率呢?
買進債券 付出金額 | 0.5年 配息 | 1年 配息 | 1.5年 配息 | 2年 配息 | 2.5年 配息 | 3年 配息 | 3.5年 配息 | 4年 配息 | 4.5年 配息 | 5年配息 +本金歸還 |
-1000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928.4 |
這些現金流的 內部報酬率 不多不少,正好是2%。(債券的到期殖利率就是這筆投資的內部報酬率)
也就是說,基金表面看起來雖然實現了90元的損失,變成只有910去買進新發行的4%債券。但因為4%的債券有較高的配息率,彌補了損失。所以債券基金不論是持有原先的2%債券到期,或是實現損失改買進隔天發行的4%債券,內部報酬率都一樣是2%。
許多投資人看到債券基金面臨殖利率升高時資本損失的風險,卻沒看到當殖利率升高時,債券基金可以將資金投入當下殖利率較高的債券。持有單支債券到期,就無法這樣做。在整個持有債券期間,配息都是一定的。
直接買進債券並持有到期,表面看來對殖利率上升具有抵抗能力,但實際上的損失發生在常被忽略的機會成本上。
債券基金在殖利率上升時賣出債券實現損失所造成的傷害,則可以用投入殖利率已經升高的當期債券來彌補。
※ 作者綠角,原文 "面對殖利率上升,單支債券與債券基金的異同" 2013.8 發表於綠角財經筆記。MoneyDJ 網站經得作者授權轉載刊登。【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貼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