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1-12-13 07:44:11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單片式觸控技術(Touch on Lens或One Glass Solution)和面板內嵌式觸控技術(In-Cell或On-Cell)因減少多道貼合程序,未來成長潛力備受看好。不過,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強調,若綜合單片式觸控和內嵌式觸控兩大方案的良率、成本、機構設計、控制晶片等各方面條件與品牌考量等複雜因素評估,單片式觸控與內嵌式觸控技術各有千秋,未來的競爭可能不是零和競賽(可能並存),同時主導力量仍將在於品牌廠商,而不會是在面板廠。
DisplaySearch認為,直觀上來看,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應該會比較佔優勢,如果面板廠的良率和報價都有相當的競爭力的話。但即使觸控面板模組結購正朝向簡化與整合的趨勢發展,實際上加計品牌考量等複雜因素後,卻使得單片式觸控和面板內嵌式觸控這兩種技術的競爭條件各有千秋。
主要係因為手機等中小尺寸應用產品具有客製化特性。根據DisplaySearch分析,從電子平台規格、機構設計、附加功能、面板等,都有來自品牌廠商的特定需求,而且手機這類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較短,也會使得這種客製化模式中、要求與接收要求的雙方,彼此間有較多業務上、而非技術上的考量。
如果品牌商採用的是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目前勝華(2384)已量產供貨,TPK宸鴻(3673)預計2012年7月量產),品牌廠商對於觸控控制晶片的掌控權會比較完整,不僅可以選擇合適的觸控控制晶片,來搭配終端作業系統平台,以求達到最佳化,也可因應不同的終端機構設計,針對觸控效能進行微調,而且在觸控控制晶片與面板供應商的選擇上,也較為自由,不易發生單一供應商(single source)的情況。
如果品牌商選擇的是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往往綑綁在一起的元件,就包含了重要的面板和觸控控制晶片、甚至可能還會包含面板驅動晶片,因此,從品牌採購的角度來看,單一供應商的風險較高。
另方面,對於有能力提供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的面板廠(以台灣面板廠來說,包括友達(2409)、奇美電(3481)、華映(2475)等都已開發出內嵌式觸控面板)來說,除非品牌商可以承諾一定的出貨量,否則面板廠恐怕未必願意進行客製化,而多半會希望品牌商可以直接採納面板廠所提出的整套方案。然而,面板廠所選用的觸控控制晶片,卻又未必能夠被品牌所接受、認證。
而若是沒有品牌商的支持和背書,一線觸控控制晶片供應商可能也未必願意和面板廠進行合作開發。更何況面板廠為了扶持自己的供應鏈,也許一開始選用這些一線的觸控控制晶片供應商,但最後往往可能傾向採用相關企業的觸控控制晶片方案,特別是來自面板廠相關的驅動晶片供應商。這對於品牌採購來說,長期合作的風險可能也會提高。
再就和表面玻璃的搭配來看,DisplaySearch指出,如果採用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其實並不容易搭配2.5D或是3D形式的表面玻璃(包括正達(3149)、熒茂(4729)都正朝2.5D及3D表面玻璃開發),特別是當選擇所謂的「大片製程」(sheet type)後,不容易再進行過度複雜的表面玻璃加工。但若是選擇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其與表面玻璃的設計與搭配就會比較自由,因為面板內嵌式觸控的感應線路與表面玻璃無關,就跟外掛式觸控方案一樣。
感應線路的良率成本方面,目前看來,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的良率成本,顯然較高。因為,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一旦在感應線路過程(sensor patterning)中出現不良品,所產生的損失,也只是這片表面玻璃而已,但是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的製程中如果產生瑕疵,就是整塊面板報廢掉。
至於後續的模組製程,DisplaySearch表示,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顯然比較省事些,因為僅需要貼合表面玻璃就好,包括觸控控制晶片、銅箔軟排線和面板的部分都已經整合。而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即使並不需要感應線路基板,但還是必須貼合觸控控制晶片、銅箔軟排線和面板。
整體來說,單片式玻璃觸控與面板內嵌式觸控方案均可以減少貼合次數、節省材料成本,同時可以減輕應用裝置的重量,因此,2011年第三季開始,已經有許多系統廠商接收到來自品牌客戶的開發需求(RFQ, Request for Quotation)、希望能夠在2012年的新機種導入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
不過,DisplaySearch強調,除了對於價值鏈的影響與整合不同外,單片式觸控及面板內嵌式觸控這兩種技術因各有其優、缺點,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內,可能也不會是零和競賽(可能會依照品牌商的需求不同、而有機會並存),並且其競爭態勢也將不見得僅從技術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