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只要長時間買對方向,就只賺不賠?定期定額投資愈久,報酬率就愈高?這些關於基金的常見說法,到底是真的嗎?我們在購買基金前,到底要打破哪些迷思,才有機會讓小錢變大錢,滾出多桶金呢?
賠錢基金只要留著不賣,就不算虧損?
case:
原是投資門外漢的A女,為了理財曾下過一番苦功,勤買理財雜誌、投資相關書籍做功課,行動派的她,陸續買了定期定額的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投資標的,由於適逢理想進場時機,獲利初嚐甜頭的她,在評估手上基金的資產配置之後,又加買了幾筆單筆投資,卻因沒有掌握買賣時點而套牢。後來為了投資一間小套房,由於手上資金不足,只能忍痛將手上賠錢的單筆投資基金全數認賠殺出。不到一年的時間,她投資房地產反而賺了100多萬,將原本基金認賠的錢賺回了好幾倍,成功扳回一城。
不少投資者曾發生和柯以柔一樣的狀況,理性上知道基金應持以中長期投資,不要輕易賣出,但眼見基金持續虧損,心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只好鴕鳥心態地盡速停扣或贖回。到底投資者有那些常犯的錯誤和迷思呢?
散戶投資者最常犯的錯是「先賣掉賺錢的基金,留著捨不得賣掉的賠錢基金」,這是人性的弱點,面對虧損總是想出脫或轉換。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淘汰弱勢基金,轉進強勢市場的強勢基金,才有機會等待反彈行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00元賠了一半剩50元,等同賠了50%,然而,50元要回到100元,卻得要有100%的報酬率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如果不賣掉賠錢的基金持續等待翻身,簡直是天方夜譚!
再以2007年七月底,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爆,全球股市首次大跌後的市場狀況為例。如果當時投資人把手中較弱勢的全球型世界指數基金賣掉,轉換成購買強勢的新興市場指數基金,三個月後,到2007年十月,隨著全球股市出現反彈,世界指數基金的淨值只能重回七月時的高點,但同期間新興市場指數基金卻大幅反彈再創新高。也就是說,如果死抱弱勢的世界指數基金,同樣的本金報酬率只有0.34%,如果轉換成新興市場指數基金,報酬率竟可達23.32%,也就是說,汰弱轉強的結果,可以讓你三個月多賺23%。
基金投資該如何汰弱留強?
所謂的「基金投資」,指的是集合眾人的資金,經由投資經理人進行基金操作,經過一段時間後績效才能反映,不像投資股票短線操作則能立見績效。但是,就像每年做健康檢查一樣,建議投資者也要定期檢查基金投資組合,因為投資方式的不同,其報酬率也會大不相同,等到負報酬轉正報酬,投資者就能坐收豐厚的獲利。那麼,到底我們要如何進行基金汰弱轉強呢?
步驟1:檢視投資組合
建議投資者評估自身的年齡和投資屬性,檢查投資區域是否太過集中,應避免單一區域、單一產業與單一國家資金占3成以上,以一季為單位檢查投資組合為佳。
步驟2:分出強勢與弱勢市場
也許有些基金短期間發生套牢現象,經過評估過後若確定投資市場趨勢是向上的情況,還是可以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行中長期投資,因此,分出強弱勢市場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環。建議投資者可以按過去一年各類股票型基金績效,找出相對弱勢與強勢的市場。目前美國、歐洲經濟前景持續走弱,避免單買以美、歐為投資主軸的基金,即使投資全球基金,也盡量選擇美、歐比重低,亞洲比重高者。
步驟3:檢視績效,汰弱留強
不管手上的基金是哪一類型的基金,建議投資者至少一個月要檢視現有基金績效,檢查持有基金績效排名,必須在同類型基金前二分之一,否則就應考慮調整。如果該檔基金在同類型中的績效是持續墊後、一直虧損的情況,建議要當機立斷停損,視市場情況嚴格執行汰弱留強;投資者在面對基金慘跌時,一定要停損另做投資,以免承擔更多損失。
定期定額投資越久,報酬率就越高?
許多投信顧問公司都會告訴你:「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優點,就是長期下來可以降低買進成本,也就是說,在基金高點時,買進比較少的單位數,基金在低檔時,就可以用同樣的錢買進較多的單位數,所以說定期定額會比單筆報酬好。」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定期定額投資越久,相對的報酬率不是就有機會越高嗎?這樣的投資術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盲點呢?
雖然「定期定額」是一個較輕鬆的投資方式,但是因為景氣循環的關係,建議投資人還是要設定一個停利點,才能真的賣在高點,買在相對低點。當然,大家都想要賣在高點,買在相對低點,但如果遇到手上基金套牢的狀況,我們又該怎麼辦?到底是繼續定期定額,逢低攤平才對?還是一出現虧損時就停扣?哪種做法比較對?投資者不免遇到到底是要「停損」還是要「逢低加碼」的兩難情況,許多人會因為人性的恐懼不肯立刻停損。如果被套牢的是只有單一市場基金,不論虧多少,其實都該做停損的動作。
定期定額最重要的就是要停利(以投資者滿意的報酬率為主),但是停利之後,基金還要繼續扣款嗎?停利很重要,但會讓我們獲利的基金則千萬不要隨便停扣,先設定好報酬率,例如30%就要贖回,贖回後,本金加獲利的金額,還是可以繼續扣繳這檔讓我們獲利30%的同樣基金。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調查顯示,有設定報酬率二成賣出,並且不退出扣款的投資人,才是定期定額的真正贏家。
買基金跟買股票一樣,同樣必須選擇買點與賣點,才能掌握先機。台灣投資人一向偏愛在一片看好中買基金,例如在1998年搶進歐洲基金,2000年又搶進日本基金,結果都在高檔套牢。值得注意的是,「定期定額」有個好處,只要在股市下跌過程中持續買進,而非在上升過程中買進,就能降低成本、增加獲利的機會。當全市場在大力促銷某類基金時,投資人此時一定要學習「忍」的精神,三思而後行。同時,握有定期定額基金的投資人也要學會「逆向思考」,當全市場一致看好股市時,就是你準備拋售基金的時刻,切勿遲疑,因為「有捨(賣基金)才有得(賺現金)」。當然,你也可以在報酬率滿足之後,適時地轉換到其他區域基金或是債券基金上。
基金投資,「逢低加碼」是關鍵!
逢低加碼的關鍵在於產業發展趨勢,投資者若看好國家發展前景和產業未來趨勢,理論上基金放得越久、扣款次數越多的話,攤平風險的效果較大;但如果遇到基金套牢的情況,繼續定期定額、逢低攤平幾乎一定可以解套,只是時間長短問題,但是,這樣做真的划算嗎?
大部分投資人的心理只想見到總數為正,卻忽略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投資者正在把錢持續投入一個績效不好的基金,也就是說,第一次的投資已經挑錯進場時間,也挑錯買進標的,接著為了糾正第一次的錯誤,又把更多的資源丟進錯誤的基金,其實只會更延長解套的時間,定期定額投資可能會變成買越久,賠越多。建議投資者在遇到大環境不佳時,若一檔基金連續六到八個月內跌出同類型基金的二分之一排行榜外,就該快刀斬亂麻,停止扣繳基金。
重點1:台股6,500點以下,分批定期不定額加碼
定期定額可以有限分散風險,因此,投資者的進場時機很重要,建議可以觀察經濟成長率、每一年的景氣循環、企業獲利等等,以台灣的股市來說,建議到7,000點附近,就可以開始準備資金,6,500點(十年線)以下可以分批進場,可以採取定期不定額的方式,視指數的位置作比例加碼,指數越往下走,基金扣款金額越多,這樣可以在下跌波段累積更多的基金單位數,不需要等到市場回到第一次單筆投資進場的位置。
重點2:定期定額的投資報酬率落到-20%
當定期定額投資報酬率跌了兩成時,而大盤也跌到20-30%附近,表示整個市場已經修正到一個程度了,投資者可以考慮做逢低加碼的布局,但前提是限定單一國家中的狀況,而非單一產業的狀況。但是要特別注意新興市場國家的波動比較大,成長的機會較高,可以考慮加碼;而已開發國家的波動不大,再起來的機會也有限,就可以贖回並轉換到其他基金。但要注意一點,所謂-20~-30%的大前提是,在此之前必須嚴格執行停利。
重點3: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在17分以下
所謂的「景氣對策信號」,是政府根據經濟指標所編製,用來判斷未來景氣的參考信號,分別由紅、黃紅、綠、黃藍至藍燈,代表景氣繁榮到衰退,經由景氣對策信號,投資者就可以輕鬆抓住投資的好時機。
不少投資者口傳著口訣:「藍燈的時候買股票,紅燈的時候數鈔票。」17~22分是黃藍燈,16~9分是藍燈,若將過去20年來景氣對策信號分數與台股指數的走勢做對照,可以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掉到17 分(黃藍燈)以下,台股指數處於相對低點;回升到29分以上,則位於相對高點。因此,定義17分以下是恐慌區、29分以上是貪婪區,要危機入市,就得選在恐慌區進場。建議投資者可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場,不僅是一個好時機,還有獲利的勝算。
景氣對策信號
媒體強打的基金就是好基金?
不少投資新手都會瘋迷報章媒體刊載的基金,但是,讓人忽略背後真的的涵義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基金才會有強打廣告呢?一般而言有兩種情況,第一是新產品基金上市,第二是績效不好的基金促銷。因此,除了關注熱門基金之外,投資者得要靠自己做功課,建立完整的投資知識和策略,切勿一頭熱,否則就難逃虧損的命運了。
建議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必須要先保有一個心態,不管多麼熱銷的基金也要做足功課再下手,除此之外,投資熱銷基金前還要先觀察績效,設下一個觀察期,檢視往前推三年到半年的市場漲跌情勢,以免誤判買賣時點,承擔較大的投資風險。但是,既然強打熱銷的基金不一定是好基金,投資者要如何挑選標的呢?建議投資者在挑選標的時,檢視其國家經濟發展,並找具「會漲會跌」特性的基金,這樣在下跌波段時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累積單位數,在上漲波段時,獲利速度也會加快。
憲哥說:
不少投資者會問:「套牢的基金要賣嗎?」建議一定要汰弱留強,也就是說不好的基金就認賠賣掉,達到你的停損停利的時候一定要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