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06-13 08:58:23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本周是股東會的第一波高峰,在刺激經濟動能下,各家科技產業大老齊喊促貶台幣,期許透過弱勢台幣重回台灣出口競爭力。事實上,隨聯準會QE今年年底前退場的可能性升溫,亞幣山雨欲來的競貶潮,已引發部分新興國家重視,甚至反手阻貶,此時國內央行貿然在匯率戰的角色上轉守為攻,豈是明智之舉?
股東常會向來是小股東及媒體們一年一度聽大老闆說景氣的最佳時機,而今年首波股東常會的高峰,包括台積電(2330)董事長張忠謀、電電公會理事長郭台強、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等,言談間不約而同都透露期許弱勢台幣維持出口競爭力的態度,張忠謀更直言政府需要有像日本提出「安倍三箭」的魄力及勇氣,突破經濟窘局。
不過,如果台灣經濟低成長的元凶,都可歸因台幣這麼簡單,身為9A總裁的彭淮南,為何不做?答案恐怕是多數企業老闆早就知道、卻不見得想要面對的事實。以首季經濟成長較預估的目標腰斬來說,出超挹注確實低於預期,但內需消費同樣也離期望值甚遠。
而出超貢獻的不如預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面向來自半導體等高階製程設備進口需求轉強,象徵企業新增資本支出動能反彈,但前5月台灣出口值僅較去年同期微增1.2%,歐美中等三大經濟體的疲軟、以往挹注台灣出口大宗的資通訊產品需求不振,乃至日圓貶值對鄰近國家的負面效應,影響都在。
這樣的結果,或許台幣加入競貶可以解決短期問題,維持表面上的相對競爭力,不過如果只是因匯價優勢、終端報價便宜個3-5%,等於1萬元台幣的手機打個95折,大約少個500元,試問各位消費者,此足不足以讓您消費轉向?或讓原來想買Apple、三星手機的人改買HTC?想必如果僅就匯率差價的因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有限,但這多貶的3-5%,可能就會讓台灣的經濟體面臨其他的風險。
況且,台灣的經濟問題恐怕不是只在出口。以第一季成長率也低於近十年均值的內需消費來說,弱勢台幣恐怕讓進口品更高不可攀,廠商間仰賴國際進口的原料成本勢必也將轉嫁消費者,這些恐怕讓薪資遲遲不漲的一般市井小民日子更為難過,此等成本上漲的壓力,那些號稱因貶值可以增加獲利的企業主可有對應的補貼政策?
當然不能否認,台灣本來就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匯率的「防禦性」自然不能忽略,也就是說,假設鄰近亞幣競貶,台幣沒有獨強的條件,但也因台幣不是全球的主流貨幣,更不可能冒然成為貨幣戰的發起角色,否則如果操之過猛,讓台幣成為全球資金不再願意持有的超弱勢貨幣,後續引發台幣、台灣資本市場甚至台灣經濟體的邊緣化後果,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地球越來越平的時代,單一國家經濟政策的思維,恐怕都不能脫離全球化的思考,而即使是最為倡導自由經濟的美國,都不在獨鍾無為而治的政府,姑且不論日本安倍三箭對實質經濟的刺激為何?但光是看到新政府想要打破失落十年、甚或失落二十年的決心,就已讓不少台灣企業家與小老百姓稱羨,當然,經濟政策向來就重量身訂做,日本的三箭絕無法套用在台灣,但各界更期許政府在否定其他國家政策套用的可行性後,能有真正佈局下個十年、二十年經濟成長動力的方向與決心,別讓台灣再墜入另一次的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