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經貿發展侷限
俄媒《商人報》刊載專文分析,過去兩年俄羅斯在失去歐美市場情況下,中國儼然已成為俄羅斯無可替代的經貿合作夥伴,然而,2023年俄中貿易額劇增(按:2023年中俄貿易額高達2,400億美元,大幅成長26.3%,達歷史新高)或為停滯的前兆,未來俄對中出口保持大幅成長之可能性低,同時俄自中進口成長開始與俄羅斯產業利益有所衝突,許多俄方所需之關鍵品項亦無法自中國購得。
該文指出,2023年俄中貿易額已逾2,000億美元,不僅鞏固中國作為俄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地位,亦使俄羅斯成為中國的第六大市場(次於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俄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2023年3月雖曾表示,俄中合作「確實擁有無限機會及前景」,惟經過近兩年與中國密切互動,俄羅斯企業開始意識此發展方向有難以克服之侷限。主要原因如下:
(一)首先是雙方對交易邏輯不同:
1.除了市場規模之外,中國相對於俄羅斯其餘貿易對象的主要優勢在於進出口相當平衡,2023年俄對中出口約為1,100億美元,俄自中進口約1,000億美元,有利雙邊支付轉以人民幣及盧布進行,此點大大減少制裁對俄中貿易之影響(按:俄官方2023年11月稱,近95%之俄中雙邊貿易係以盧布、人民幣結算)。相較之下,2023年1月至10月俄印(度)貿易額雖亦翻倍,達550億美元,惟其中近95%為俄對印出口,主要產品為石油,進出口差距懸殊不利雙方以國幣進行結算。
2.然而,以原物料(尤其是能源產品)為大宗之俄對中出口成長潛力短期內因市場價格取向或將消逝。對烏拉爾石油出口商,供應予中國的利潤低於對印度、土耳其出口;對俄國鋼鐵、鋁生產業者而言,幾近無利可圖;木材情況亦如此,中國市場高昂的物流及低廉的價格使俄國出口商利潤極低。
3.為注入新動力予俄對中出口,俄方認為雙方有必要簽署聯合計畫及新合約,惟陸企並不急於此,而是偏好維持純粹的貿易互動。最明顯例子即係穿越蒙古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Power of Siberia-2)天然氣管道談判不斷推遲,起初外界將簽署合約之希望寄託於習近平2023年3月訪問莫斯科期間,其後於普丁10月回訪北京期間,而後於米舒斯汀總理12月訪中期間,惟最後雙方仍僅達成強調「盡快達成協議之重要性」。
4.中國瞭解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迫切為西西伯利亞天然氣尋找市場,而中國仍有其他包括液化天然氣的供應選擇,合約簽署主要障礙為中方盼盡可能降低天然氣成本,該報更引述商界及政界之消息來源指出,在俄國遭受國際制裁背景下,陸企在談判中表現了強硬、不妥協的態度。
(二)中方供應不符合俄方需求:
1.汽車及汽配產品:俄國出口轉向中國主要發生於2022年,而俄國自中進口據增則自2023年才開始,年度進口額增加一倍以上,其中最重要品項為汽車及其零配件。整體而言,可稱俄羅斯汽車製造商成功轉單予中國供應商,甚至可直接購得歐美汽車零件的複製品。雖然中國成車必須重新通過相關測試,但中國汽車製造商挾著國內市場龐大的優勢,向規模較小的俄羅斯市場提出具吸引力之價格,大幅對俄出口汽車。研發情況亦類似,俄羅斯企業由於市場規模小,無力創建新投資平台,迫於使用陸資取代以往外資。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業者,尤其是以往未從事過出口者,與歐美業者作法不同,中國供應商對零件品質及汽車售後服務之作法,與俄羅斯業者習慣迥異。
2.燃氣渦輪發動機:在部分領域中國製產品為無可取代之選擇,如燃氣渦輪發動機市場。西方供應商退出後,俄方被迫採用以前從未考量的中國產品,儘管技術仍未達標,陸企已趁勢將價格提高至歐洲品牌水準;然而,現今陸企間的自我競爭逐漸展開,卻也有助強化俄國買主的談判地位。俄方盼中方在高功率燃氣渦輪發動機領域可提供協助,惟實際上中方無成熟技術可取代歐美品牌。
3.風力發電:有關風力發電計畫之談判在隸屬芬蘭國有能源公司富騰(Fortum)的Forward Energo、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 (Rosatom)和俄國Power Machines間已進行兩年,惟在吸引中國供應商參與風力發電專案上相當困難,因為中方無法接受一絲風險,且認為目前俄羅斯市場2GW之容量規模很小。
(三)俄自中進口成長開始與俄羅斯產業利益有所衝突:
1.大部份俄羅斯工業需求在中國尋求西方廠商之替代供應來源,然而部分產業卻希望限制或禁止來自中國的供應,例如鐵路工程業者擔憂2010年代中期市場充斥品質可議之中國零件的情況重演,反對為了克服市場暫時的短缺而進口陸製車廂,進而影響俄羅斯工業品質及未來產能。
2.過去兩年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出口商和進口商賴以生存的市場,然而,隨著企業開始考慮更永續的發展,願意擴大合作規模。解決方案或將為更高程度之經貿整合及共同建立合資企業,俄官方持續談論此一發展之正確性,然而,在現實中陸企似乎興趣缺缺。(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