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後估值下滑,東南亞科技業紛紛削減成本以求盈利
東南亞科技業因新冠疫情後估值下滑,紛紛削減成本以求盈利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3)年9月6日報導,一些東南亞企業的業務在新冠疫情時得到迅速擴張的機會,但疫後需在新常態下重新調整,因此科技企業紛紛「削減成本」以求盈利,自去(2022)年下半年開始,東南亞科技企業興起裁員潮。消息指出,東南亞科技企業的「縮水」現狀既是「去泡沫化」表現,亦是「複製中國」(Copy from China)模式的陣痛縮影。
二、 過去幾年,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中許多公司被定位在較高的估值上,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的業務與市場潛力不足以支撐如此高的估值,因此不得不進入調整週期;新冠疫情期間大量「放水」導致許多科技股暴漲,如今的回調亦為理所當然。以冬海集團(Sea)為例,其巔峰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約2,712億星幣),如今卻僅剩約205億美元。冬海集團為削減成本已關閉位於印度、歐洲等地的電商業務。
三、 此外,東南亞不少網路企業業務與中國科技獨角獸高度重疊,發展軌跡亦與中國科技巨頭相似。例如,Grab在幾年間即成為叫車、外賣、支付等業務的「超級應用」,但如今Grab不僅大幅裁員還取消外賣補貼,娛樂業務領域的擴張也有所放緩。星國Grab在本年6月宣布裁員1,000人,約等於員工總數的11%,為Grab自新冠疫情以來的最大規模裁員。
四、 根據創業研究機構Tracxn的發布的數據顯示,科技新創公司的融資額亦隨業務減少而縮水。本年上半年,東南亞科技新創公司的融資額從去年同期的80億美元(約109億星幣)下滑到23億美元,跌幅高達71%。1億美元以上的融資案亦從去年同期的18件下降到6件。
五、 從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的角度來看,東南亞為新興市場中僅次於印度最具吸引力的市場,科技業亦是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中最活躍的領域。儘管預計短期內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領域對科技企業的投資將繼續走軟,但該市場或對長期投資者仍具吸引力。(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