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商務部數據顯示,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大陸累計遭受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外國貿易救濟調查690餘宗,涉案金額約400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約100宗,歐盟發起的有70餘宗。中國大陸已連續16年(1995至20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2006至20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雖然近兩年中國大陸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和金額均較2009年有所下降,但值得關注的是非傳統的貿易摩擦強度大增。中國大陸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調查專員宋和平表示,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及工業製成品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大,客觀上會形成貿易摩擦和產業衝突增多的局面。中國大陸現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和首要目標國。同時,貿易摩擦不僅體現為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限制措施,也將愈發突出地表現為經濟發展的策略、政策、體制等宏觀層面的碰撞與衝突。人民幣匯率自主創新、新能源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投資環境、市場准入等會成為貿易摩擦的新熱點。
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理事程永如表示,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及工業製成品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大,客觀上形成了貿易摩擦和產業衝突增多的局面。未來,貿易摩擦的形勢將更加嚴峻。規則博弈、制度競爭、公共選擇、匯率之辯,是2011年乃至未來貿易摩擦的主要特徵。中國大陸與歐美等國家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並伴隨產業發展、價值鏈攀升向縱深方向發展。
新貿易壁壘著眼於人類健康、安全及對環境的影響,有些還涉及中國大陸境內政策和法規。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以產品品質、食品安全為藉口,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採取限制措施。
深圳市世貿組織事務中心主任張金生表示,據評估分析,2010年深圳市由於遭受外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直接損失額約為47.57億美元,出口新增成本約為57.17億美元,約有54.9%的出口企業受到外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連續兩年,深圳市遭受外國技術貿易措施的直接損失和出口新增成本都超過百億美元。
張金生稱,當前,深圳遭遇系統性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機會越來越大。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原來只是針對單一產品採取單一措施設置技術壁壘,現在已經逐漸發展到針對大類產品採取系統性的綜合措施。如歐盟耗能產品(EuP)指令以及化學品註冊、評估、許可和限制(REACH)法規等等。碳排放標準、碳稅和碳配額規則的制定權由發達國家掌握,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准入門檻越來越高。
以歐盟REACH法規為例,該項法規於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該項法規使中國大陸面臨入世以來最大的貿易壁壘。業內專家指出,由於所有物質檢測和註冊的費用均由企業承擔,保守估計中國大陸企業每年為REACH所要負擔的成本為5億至10億美元。(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