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5-05-18 15:54:19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已故耶魯大學教授托賓(James Tobin)創造的「Q比率」(Q ratio,這個指標主要是將公司的市值與可替代資產的成本相互比較)顯示,美國股市已有偏高之嫌。不過,部分專家認為,美國經濟已從製造業導向轉為服務業,Q比率可能有失準之嫌。
彭博社18日報導,若以Q比率來計算,美國企業的股票市值,目前約較其資產總成本高出約10%,高估程度僅次於2000年達康泡沫時代以及1929年華爾街發生嚴重股災之前的高峰。
對現年77歲、倫敦投資機構SG Warburg投資部門前任主管Andrew Smithers來說,Q比率顯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對資產價格的扭曲程度有多嚴重;從一些可靠的評量工具可以算出,美股已經嚴重高估了80%。
Smithers認為,Q比率從2009年起一路跳升、至今已倍增至1.1倍,這代表企業讓資金轉而流向股市,把執行庫藏股計畫的優先順序排在資本支出前面。同樣地,長達六年的零利率也讓投資人縱身投入風險更高的資產(例如股票),讓資產的帳面估價遠遠超出其實際價值。
根據Birinyi Associates Inc.的統計,今(2015)年1-4月期間,美國企業總計宣布了接近4,000億美元的庫藏股計畫,其中2月、3月與4月是最為繁忙的月份。相較之下,根據巴克萊(Barclays Plc)的統計,企業花在廠房與設備的資本支出雖然也在去年上升至歷史新高,但過去兩年間的成長率卻僅有11%、遠遜於庫藏股計畫總額的45%成長率。
不過,Bespoke Investment Group LLC分析師George Pearkes卻認為,美國經濟已經從製造業導向逐漸轉為服務業導向,因此上述現象並不需過分擔憂。他說,蘋果(Apple)、Facebook (通稱臉書)是當前企業的成長主力,但數十年前卻
是以高度仰賴資產支出的鐵路、鋼鐵業者為主流。Pearkes表示,也許這代表Q比率不應該像現在這麼高。
Birinyi研究部主管Jeffrey Yale Rubin也說,依據Q比率來進行決策的投資人,將完全錯過美股2009年迄今的漲勢。這項指標在本波多頭走勢展開的三個月後便突破歷史平均值,而自此之後標準普爾500指數一口氣飆漲了131%。
許多認為美股高估的投資人已紛紛將資金轉進歐洲。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之前曾說,他打算把個人資金自美國股市移出、轉而進軍看起來便宜許多的歐洲股市。CNBC 2月19日報導,Shiller在接受「Squawk Box」節目專訪時表示,他的投資組合當中約有半數都是股票,現在則考慮把部分資金移出美國、改為投資歐洲,而他已經開始布局義大利、西班牙股市。
席勒曾在2月13日透過Twitter發文指出,以當天的股市收盤來看,標普10年週期調整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ratio, CAPE)已上升至27.60,超過2007年的新高紀錄。barron`s.com 2月18日報導,CAPE的長期平均值僅有16。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