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5-08-05 15:42:43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5日報導,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Taimur Baig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假如所有人的出口都遭遇逆風,那麼最能提振內需的國家會贏得勝利,若印度失敗了,則印尼與中國將更能吸引投資人的目光。他說,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見圖)提出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雖然重要,但也不能忘記海外對產品的需求可能會不如預期。因此,過去數十年在東協、中國發生的經濟奇蹟恐怕難以在印度複製,趕緊提振內需才是上策。
Baig指出,目前許多廠商還是以「為印度製造」為導向,小米、蘋果(Apple Inc.)或鴻海(2317)皆是如此,因為印度內需夠龐大。只要有足夠的就業機會與良好的薪資,印度還是能透過內需提振經濟。也就是說,印度不應以成為全球的製造基地為目標,而是應該為了印度內部的需求打造製造重鎮。
Baig認為,印度央行(RBI)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壓低通膨預期、如此才能提振內需,同時保持盧比匯價穩定、以便讓大型印度企業受惠。
日經與英國市場研究機構Markit Economics甫於8月3日公布,拜新接訂單與產能增加之賜,印度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的51.3點上升至52.7點,創6個月以來新高,維持在景氣榮枯點50以上。
亞洲各國妄想利用貨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但卻贏了面子輸了裡子,不但讓消費者購買力下降、還使得製造業陷入產量過剩的困境。因此,提振內需才是讓經濟得以復甦的解藥。
美國知名財經網站霸榮(Barron`s.com)8月2日報導,中國經濟數據庫(CEIC)的最新資料顯示,受到歐洲與中國需求大減的影響,東亞地區(排除數據無法取得的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出口額在今(2015)年第2季萎縮了5.2%,遠遜於Q1的0.6%減幅、創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的最慘跌幅;其中新加坡、日本受創最深,Q2出口額分別驟減15%、10%。美國的需求熱度也急遽降溫,東亞地區Q2對美國的出口額減少了0.7%。
市調機構Gavekal Dragonomics警告,部分亞洲國家透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促貶貨幣、同時提振國內製造業的作法恐怕適得其反,因為這會讓全球對製造業進口品的需求降低、還將導致產能過剩。這個現象在中國最為明顯,該國Q2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額萎縮了2.2%、進口額更大減11%。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