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試圖擺脫對中國稀土金屬之依賴
依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8月2日報導,中國宣布自8月1日起針對鎵與鍺的出口進行管制,中國企業必須申請出口許可證始得出口。總部位於法蘭克福之原材料供應商Tradium採購經理Jan Giese表示,中國究竟僅是透過出口許可證的核發,觀察鎵與鍺的出口情況,或是會進一步限制出口,仍有待觀察。但自從宣布出口管制以來,鎵與鍺之價格已上漲10%。
由於各類工業生產幾乎均須要稀土金屬,尤其近期因綠色能源蓬勃發展,稀土金屬需求量更是不斷攀升。尤其是鐠、釹、鋱及鏑等4種具有磁性之元素,為風機、電動車、手機等產品之關鍵原料。缺乏稀土金屬供應,將危及德國能源轉型之進程。然而中國包辦全球約60%的稀土礦石開採、85%的加工製造,加工成磁性產品全球占有率更超過90%。中國的下一步是否針對稀土金屬進行出口管制,引發工業國家關切。
德國奧科研究所(Öko-Institut)資源與移動部門主管Matthias Buchert表示,中國在稀土金屬及其他特種金屬的開採、加工已建立戰略性能量。稀土具備優良的光電磁特性,對於生產電動車與大型風力渦輪機之而言,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原料,每座風力渦輪機大約需要數百公斤至1公噸不等之稀土。
Tradium公司經理Jan Giese指出,儘管工業界正在研究替代品,但目前市場上尚無成熟的產品。雖然如此,若中國限制稀土金屬出口,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長期仍將損害自身利益。因為出口禁令將可能導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衝突升級,嚴重損害中歐關係。此外,中國將破壞稀土金屬及其下游產品出口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歐盟及美國長期以來由於稀土金屬的提鍊過程污染環境,加上中國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全球稀土,因此在稀土開採計畫上態度多有保留。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合夥人Tycho Möncks表示,工業化國家對於稀土金屬的需求,將自2022年的17萬噸增加到2035年的46.6萬噸。由於地緣政治日益緊張,過度依賴中國稀土將帶來重大風險。
然而稀土從發現礦藏到實際生產,一般需要10到15年。目前除中國外,稀土礦藏主要分布在澳洲、緬甸、越南、寮國及美國。在發現稀土金屬礦藏後,首先需要通過鑽探來確定不同深度的濃度分布,之後才能制定礦井計畫,並通過複雜的審查程序。
即使獲得專案批准,由於開發礦山是一項巨大的投資,且稀土金屬的價格波動劇烈,甚至常低於先進國家礦山的運營成本,因此募集資金是另一項艱鉅任務。Jan Giese指出,目前許多在澳洲、非洲或南美洲已經獲准開採的計畫,仍苦於募集不到足夠資金。因此政府資金補助對於關鏈原材料之開採將顯得重要。
法國及義大利已成立國家原材料基金,協助業者執行開採計畫,這對於歐盟原材料的獨立性及能源轉型發揮關鍵角色。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亦計畫於2024年推出德國原物料基金,以支援企業「原物料供應多元化」,惟具體細節尚未公布。
另一方面,歐盟雖已通過《歐洲關鍵原物料法》,限制會員國對中國的依賴度不得超過60%。但無論是稀土金屬的開採還是加工方面,歐盟都須一段時間以實現供應多樣化並自建生產能力。
然而情況似乎逐漸露出曙光:瑞典前已宣布發現大量稀土金屬,目前尚待建立礦坑及開採設備。另根據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報導,澳洲企業家正計畫重啟一座1887年關閉的格陵蘭礦山,目前尚待位於美國的加工廠興建完成,以處理稀土金屬與岩石分離的製程。此外,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今(2023)年6月28日為加拿大公司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在愛沙尼亞的稀土精煉廠舉行破土典禮,該公司計劃於2026年滿足歐盟磁性稀土50%的需求。(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