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稱,川普總統之關稅政策,將終結全球自由貿易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於本(11)月27日發表社論稱,川普尚未上臺擔任美國總統就迫不急待宣佈,將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另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商品加徵25%關稅。提高關稅政策完全符合川普主張的「美國優先」口號,同時涉及地緣經濟競爭、國內政治與經濟需求,以及國際秩序重塑等多重因素。
川普的加徵關稅政策並非即興演出,而是基於以下背景因素:(一)「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促使川普試圖透過關稅障礙保護美國製造業與就業機會。渠認為自由貿易協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是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之原因,工廠外移,藍領工人失業。因此,加徵關稅是重振美國產業鏈之必須手段。(二)來自中國的競爭:美國長期以來指責中國透過低價商品、「不公平」貿易策略及技術轉移政策等威脅美國經濟地位。所以透過加稅政策以遏制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阻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技術持續領先。(三)重塑完整的供應鏈:高關稅政策可能會迫使美國企業重新考慮供應鏈佈局,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或墨西哥並回流美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一直是國際經濟奉行的模式,如今川普的關稅政策將打破這一局面,導致多邊貿易協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雙邊貿易談判和「經濟威脅」,自由貿易的衰退必定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美國可能是贏家,也可能是「輸家」。歐盟等國家將因自由貿易名存實亡而遭殃。雖然川普目前宣佈加徵關稅的對象是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但歐盟也難以置身事外。美歐間的汽車貿易磨擦已浮出檯面,而美國的單邊主義將讓歐盟出口商面臨更多障礙。同時,供應鏈重組亦會影響歐盟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市場占有率。
新興市場國家亦存在高風險,包括高度依賴出口的東協國家,美中貿易戰升溫將對這些國家產生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例如供應鏈中斷、商品需求減少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高漲帶來之衝擊。
對馬國這類小型開放型經濟體來說,川普的關稅政策是一大挑戰,但也可能帶來商機。由於馬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美中貿易戰可能導致出口需求下降;尤其是涉及全球供應鏈的電子產品與半製成品,將受到直接衝擊。同時,與馬國雙邊貿易依存度最高的中國,倘其經濟成長放緩,馬國的原材料出口(如棕油與天然氣)勢必受到影響。關稅障礙雖對全球貿易構成壓力,但亦可能促使部分外資企業選擇轉移生產基地,以規避美中關稅。
馬國作為東協成員國,擁有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有機會吸引更多跨國企業進駐。但同時美國(或中國)也會對轉移生產基地的企業課以重稅。馬國可利用區域經濟合作(如RCEP及CPTPP)來彌補美中貿易戰之影響,這些多邊協定或許有助於提升貿易流動性,並為馬國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機會。倘RCEP及CPTPP成員國均採取該措施,其效應就難以持續。
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星洲日報認為馬國「最好的出路」就是加速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唯有透過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及增加製造業附加價值,減少對傳統產品出口之依賴,國家才能翻身。
另外,必須認清的是,此次川普重返白宮,勢必影響全球局勢。渠核心戰略藍圖「2025計畫」已成為全球熱議焦點。該計畫的政策框架在於協助川普在新任期內迅速推動「美國優先」的承諾。從內政改革到外交部署,該項計畫象徵著一場大國的博弈(地位重組)正在進行,對全球未來4年的局勢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
倘「2025計畫」全面實施,美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秩序面臨變化,包括多邊主義削弱(川普對多邊合作的不重視,將使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議題上的合作更加困難);小國生存挑戰(中小型國家將面臨選邊站的壓力。高度依賴中國經貿往來的東協,不容易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稍有不慎都可能招致兩國的經濟與政治反制)。對中小國家而言,如何在兩強博弈中謹慎自處、靈活應對,將成為未來數年內的關鍵課題。凡事不要強出頭,保持務實與中立,才能在不穩定的國際局勢中掌握機遇、規避風險。(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