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4-07-29 15:39:54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根據統計,美國與金融市場有關的新聞當中,「泡沫(bubble)」這個字眼今(2014)年以來已被提起了4,600次,倘若這個趨勢持續下去,那麼恐怕會有大麻煩。
CNBC 28日報導,摩根士丹利子公司ConvertBond.com共同創辦人Lawrence McDonald透過Twitter提出了上述數據,並表示若按照這個速度,到了今年底次數可能會達到7,900次。相較之下,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媒體提到「泡沫」的次數為6,850次,而1999年達康泡沫破滅之前次數則為6,800次。McDonald是知名的市場評論家,文章也經常在紐約時報發表。
IG市場策略師Evan Lucas表示,有愈來愈多新聞把焦點放在「泡沫」、「高估(overvalued)」、「過度擴張(overstretched)」、「溢價(premium pricing)」等詞,這勢必會引發滾雪球效應,因為悲觀的評論家在進行空方佈局之後也會要求客戶跟進,最終恐出現多方力竭、空頭反撲的現象。
根據統計,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本益比為18.84倍,而日經指數、澳洲指數、德國DAX指數的本益比則分別達18.86倍、16.11倍、16.11倍。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的股市目前本益比則僅9.7倍。
Compass Global Markets執行長Andrew Su也認同這種「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說法、尤其是在市場已經過熱的環境中。他說,媒體若常用「泡沫」一詞,那麼當然會對群眾行為產生影響;若有證據證明現在市場確實有泡沫,那麼大家就會聚焦於此、完全忽略其他證據,而一旦有人開始動作,就會引發蝴蝶效應。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