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12-13 19:13:4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又到年底了!每到年底,各家研究機構紛紛開始對明年台股發表展望,就已發布的預期看來,指數低點多落在6,500-6,700點,高點最樂觀者預估有突破8,500點機會,保守者也有7,900-8,000點之譜;姑且不論各家對GDP或指數高低點的看法為何,但卻不約而同提到獲利集中化、成交量集中化的強者恆強趨勢,投資人在操作上,恐怕也不能不留意可能的結構轉變。
在台股的大多頭時代,一檔衝鋒的股王,就會帶旺一拖拉庫同族群個股,類似的情形在科技、傳產股都曾見到,但曾幾何時,台股的日成交量從萬點榮景期間的2、3千億元,驟降至千億元以下,還維持好長一段時間的常態,台股在缺乏量能後援下,下半年除了生技醫療等特殊題材股外,本波科技股幾乎就是看台積電(2330)、大立光(3008)等不超過十檔權值股表演。
原本市場都說,這就是政府護盤「顧頭不顧尾」的結果,但是,越來越多的台股專家認為,這恐怕不是一個特殊情況,而是未來可能的常態。尤其是以全球四大央行為首,自金融海嘯後雖釋出超過7兆美元的流動性,但多數資金流往固定收益市場,全球股市反倒同步面臨量縮的窘境。包括美股四大指數年成交量都在2008年見到高峰後,連三年量縮,影響最大的陸股,今年預估的成交量恐僅存2009年的不及一半。
在成交量量縮成全球共同的趨勢下,股市僅存一套資金輪動,全球景氣不確定性仍高,市場只敢抓能見度高、競爭力強、抵抗不景氣能力高的龍頭股,重點壓寶,因此近期前20大交易個股占了大盤成交量近四成的比重(富邦投顧彙整)。
成交量的集中化,反映的是獲利的集中化,以今年前三季數據來看,前10大獲利企業占整體上市櫃企業的獲利比重已達52%(富邦投顧彙整),是近十年僅次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高點。
何以會造成這個結果?合理推測,在金融海嘯後,銀行去槓桿化的趨勢持續,有限的放貸環境,信評等級高龍頭廠的資金優勢自然高於小廠,也讓大廠有更多的能力得以拉開與中小廠間的產能差距;而海嘯造成產業重整,越來越多的品牌廠在簡化管理下,開始重整過於繁複的供應鏈,有能力提供total solution的夥伴優先勝出,訂單也在集中化。
再直接點來說,因為大環境還有不確定性,品牌廠當然也擔心如果供應鏈有人倒閉或停產,將影響正常出貨,而大廠抵抗景氣循環低點的能力優於小廠,在出貨穩定性及規模經濟的成本考量下,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贏家。不過,在獲利、成交量都集中化的趨勢下,未來投資人在選擇個股上,恐怕就不能抱著「遲早漲到我」的補漲心態,而要更聰明的選擇個別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以免流於別人吃肉、自己連湯都喝不到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