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全球供應鏈對人權及環境之保護,德國《供應鏈法》自2023年1月1日起生效
德國《供應鏈法》(Supply Chain Law,德文Lieferkettengesetz-LkSG)已自2023年1月1日起生效。企業需盡到調查的義務,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以識別、避免或儘量減少侵犯人權及破壞環境的風險。《供應鏈法》除明訂在企業的業務領域及供應鏈中必要的預防及補救措施,並要求企業建立投訴流程及定期報告。該法於2023年僅對在德國擁有3,00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生效,自2024年起則擴大適用至1,00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
聯邦勞工及社會部長Hubertus Heil表示,剝削、強迫勞動及童工等,均非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商業模式。德國的經濟實力必須基於責任之上—例如對為德國市場生產服裝的孟加拉裁縫、對提取手機原材料的剛果礦工負責。根據《供應鏈法》,無論德國公司在任何國家生產,都將無法迴避人權及環境保護。
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長Dr. Robert Habeck說明,經濟活動必須與人權相協調,且應是永續的,因此《供應鏈法》相當重要。本法將由聯邦經濟部所屬、位於薩克森邦Borna市的「聯邦經濟及出口管制辦公室」(簡稱BAFA)負責執行。
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Svenja Schulze指出,通過該法,德國將更公平的展開全球化開創工作。在發展中國家,人們通常沒有機會對跨國企業及其供應商主張自己的權利。藉由該法可讓跨國企業承擔更多責任,來協助消除這種權力失衡。最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許多在縫紉車前、礦坑等惡劣工作條件下的婦女及兒童可獲改善工作環境。該法也有利於許多已在其供應鏈中實際關注人權及環境標準的企業,因永續管理將於未來得到回報。
聯邦環境、自然保護、核安及消費者保護部長Steffi Lemke強調,環境友善之供應鏈有助於維持人類基本生活。但是原材料從何而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排放物及廢水污染往何處去,是無法由一件產品看出來的。有了供應鏈法,產品的生態背景變得更加可見,企業的永續實踐更加透明,環境保護也符合企業的戰略利益。跨國公司尤其不能視而不見,未來應對其供應鏈如何影響人類及自然承擔更多責任。聯邦經濟及出口管制辦公室(BAFA)將在未來檢查企業是否履行調查義務,並須每年就此進行報告。
目前全世界約有14億人在不人道的條件下工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估計,強迫勞動及奴役的受害者人數仍續增加,目前已達2,800萬人。同樣,全球各地越來越多的兒童因為父母的工資不足而被迫工作,如在布吉納法索的金礦礦坑、孟加拉的紡織工人或象牙海岸的可可種植園等。近來的新冠疫情甚至使情況進一步惡化,因此國際勞工組織目前估計約有1.6億童工從事非法勞動,其中一半不到12歲。(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