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08-22 09:54:18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縮手的傳言不斷,加上新興亞洲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亞洲股匯市本波成空方狙擊目標,市場甚至憂心,新一波的亞洲金融風暴風雨欲來。事實上,相較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代,現階段多數亞洲央行的風險承受力都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或許QE退場的短期衝擊難免,但應也不致如空方所言將成為系統性的風暴。
自從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今年5、6月首度釋出QE最快9月可能縮減買債規模以來,市場對QE退場的疑慮就揮之不去,最新美國時間周三結束的聯準會貨幣政策會議,雖重申經濟好轉就減碼QE的立場,但對於「經濟好轉」的定義卻讓市場各自表述,且多位FED官員對經濟成長加速的信心已不如6月強烈。
惟即便如此,市場近期對於「QE減碼」的反應已如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不用講明也令人不寒而慄,造成指標美國10年、30年公債殖利率全數飆漲,紛紛創下超過兩年新高,美股也應聲重挫。
這樣的氛圍,對於新興亞洲影響不小,加上近期包括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紛紛下修經濟成長率,主要來自疲弱的出口,且在熱錢退出的疑慮下,印度盧比帶頭狂貶,近日兌美元挫至64的歷史新低,印尼盾今年以來貶幅也已超過8%,貶幅緊追在盧比的13%之後,跌至四年新低。
為防止熱錢退出的效應,「雙印」政策近期紛紛祭出救市方案,印度央行宣布將斥資12億美元,買進長天期公債,避免殖利率飆升,並限制境內個人及企業海外轉移資本,市場卻不買單;而印尼政府則預告周五將公布經濟穩定措施。不過就股匯市的反應看來,印尼股匯也頂多只是跌深後的反彈。
事實上,印度股匯市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與其經濟體的特性有很大關係。過去很多人會將中國及印度作為新興市場兩大龍頭互相比較,相同的是兩者都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且這幾年都透過政府加碼基礎建設,刺激經濟成長。不同的是,中國偏向計畫性經濟,對外來資本多所管制,印度則偏向資本經濟,資本管制較為寬鬆,也因此,印度因西方經濟助漲助跌的特性,也與中國迥異,在此波脫下全球低利資本移入的美麗外衣後,通膨與財政赤字的長期問題,就重新被凸顯。
印度為首的新興亞洲經濟面臨調整,恐已是不能避免的事實,但對於鄰近的亞洲國家來說,此波調整究竟定位在個別國家的經濟問題?還是亞洲區的金融風暴?差異就很大。
近期很多言論甚至將此波熱錢退場的結論,與1997年金融風暴相比,當然就當前經濟而言,美國QE的縮手與東協「10+3」之首的中國經濟放緩,對於新興亞洲的經濟前景都不利,且可能加速資金的出走,不過好的是,相對於1997年期間,亞洲央行歷經前次的教訓及這幾年的經濟增長,都累積了相當的外匯存底,且外債都降至近年新低,外匯部位支應短期借款綽綽有餘,在動盪時期的風險承受力也遠較十多年前為高,這也成為抵擋空方言論的最佳工具。
而對於台灣來說,此波股市的回測年線,亞股的弱勢當然難以置身其外,不過既然此波修正來自外資出走,就回歸外資動向來看,首先以匯市來說,相較於雙印貨幣的狂貶,台幣兌美元還在一年均值附近的30元遊走,即便外資連五天賣超,金額都還不見單日狂賣百億元以上的失控。
不過,要強調的是,既然此波亞股處修正潮,台灣要在其中完全不受影響,機率幾近於零,但從台灣高額的外匯存底及匯率相對穩定來看,所受的衝擊應該小於其他新興亞洲國家,只是投資人要小心的是,QE縮手後等於剝下過去幾年低利資產膨脹的假象,哪些資產只是熱錢無處去的短暫停留之處?哪些又真有背後實質支撐?都將在照妖鏡前被打回原形,得重新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