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產業景氣總評
頎邦主要從事金凸塊(Gold Bumping)、捲帶接合封裝(TCP)與玻璃覆晶封裝(COG)等驅動IC後段封裝,其中金凸塊佔4Q07營收比重36%,TCP/COF佔37%,COG佔13%。頎邦從金凸塊起家,向下延伸至下游封裝,封裝比重已正式超越金凸塊比重。
2007年面板產業多頭年,由於驅動IC微縮化對金凸塊需求減少,金凸塊產能利用率僅回升至六成,但COF因淘汰老舊TCP設備,產能利用率回升至滿載。元富預估驅動IC後段產業景氣處於成長趨緩階段,根據過去循環,後段封測廠商股價與營收YOY同步,預期2008年廠商營收YOY下滑,對於驅動IC後段封測產業維持中立建議。
貳、結論與評價
金凸塊佔頎邦4Q07營收比重36%,TCP/COF佔37%,COG佔13%。頎邦為全球最大的金凸塊供應商,月產能為20萬片,TCP/COF月產能4000萬顆,COG月產能5000萬顆。頎邦COG佔營收比重從2006年底的6%持續上揚至2007年底的13%,主要原因為(1)頎邦於2006年合併華暘,華暘主要從事晶圓測試與COG,COG佔營收比重提升,(2)頎邦2007年新增客戶Samsung與NEC,新增以上客戶COG封裝訂單。
頎邦2007年主要動能來自COF與COG封裝。由於驅動IC封裝朝細間距演進,因此每片Wafer的驅動IC數增加,所需Wafer數減少,元富預估金凸塊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推估頎邦2008年金凸塊出貨量成長率-4%,低於產業成長率20%。COF與COG封裝以”顆”計價,不受wafer數量減少的影響,加上頎邦2007年新增客戶NEC、Samsung與瑞鼎,08年新增客戶OKI,預估頎邦2008年COF與COG出貨量達三四成,高於產業成長率。
頎邦核心價值在於為全球第一大金凸塊廠商,成本與競爭力優於同業,因此即使當金凸塊產能利用率僅有67%,但頎邦仍可獲利,為全球從事金凸塊廠商中唯二有獲利者(另一為韓國的Nepes)。另外,頎邦逐漸從金凸塊向下游封裝發展,目前封裝佔營收比重已高於金凸塊,並為主流封裝COF第一大廠,Turn-key比重提高有助於客戶的取得。
投顧預估頎邦2008年營收為66億元,稅前盈餘12億元,稅後盈餘11.5億元,稅後EPS3.7元。鑑於目前頎邦景氣位置處於成長趨緩階段,維持中立建議。
參、風險分析
頎邦金凸塊佔營收比重下滑與新增幫客戶代購料,預期將壓縮毛利率。頎邦以金凸塊佔營收比重最大,而金凸塊毛利率又優於COF,但頎邦金凸塊營收比重逐漸下滑,對於毛利率不利。此外,由於驅動IC產品朝Multi-channel發展,封裝朝細間距演進,因此每片Wafer的驅動IC數增加,所需Wafer數減少,對於以''片''計價的金凸塊廠商不利。
肆、財務資料預估表
項目
年度 |
營收 |
經常盈餘 |
含非經常盈餘 |
百萬元 |
成長率 |
百萬元 |
成長率 |
元/股 |
百萬元 |
成長率 |
元/股 |
2006 |
4,134 |
10% |
573 |
-41% |
1.93 |
696 |
-34% |
2.34 |
2007 |
5,858 |
42% |
1,044 |
82% |
3.36 |
1,113 |
60% |
3.59 |
2008E |
6,603 |
13% |
1,146 |
10% |
3.69 |
1,146 |
3% |
3.69 |
伍、產業分析
一、金凸塊產業仍處供過於求,加上金價攀升,壓縮金凸塊廠商獲利
由於驅動IC產品朝Multi-channel發展,封裝朝細間距演進,因此每片Wafer的驅動IC數增加,所需Wafer數減少,對於以''片''計價的金凸塊廠商極為不利,金凸塊產業陷入供過於求的窘境。驅動IC製程微縮化,從平均一片8吋晶圓可產出1000顆IC,到目前為已達1500-1600顆IC,甚至有些通訊驅動IC每片Wafer可達2000顆IC,所需wafer數量銳減,金凸塊產業陷入嚴重供過於求。
由於金凸塊產業供過於求,廠商自2006年年中後便停止擴產,頎邦金凸塊月產能停滯在20萬片已達一年半的時間,飛信月產能也停滯在11萬片,而廠商產能利用率即使在2007年面板產業大好時,全球第一大廠頎邦產能利用率也僅能回升至60%以上,飛信產能利用率更是在五成左右。
另外,金凸塊產業對於金用量大,金價大幅攀揚對廠商獲利無疑是雪上加霜。以頎邦為例,材料成本佔總成本45%,其中金佔材料成本33%,因此金佔總成本15%,但金凸塊計價方式卻是以六吋與八吋一片wafer多少錢計算,不計算金用量、也不計算金價的波動,而近年金價持續上揚(從2007年初600美元上揚至目前的900美元),對於金凸塊廠商獲利為一大包袱,因此全球金凸塊廠商中僅有頎邦與韓國的Nepes有較顯著的獲利,而日本Casio已連續虧損兩年,飛信也處於虧損階段。元富認為驅動IC製程微縮化的影響在2008年將持續發生,金凸塊成長率將遠不及驅動IC每年約20%成長率,加上金價在高檔,2008年金凸塊產業仍處供過於求。
表一:全球金凸塊廠商獲利情況
|
Nepes |
Casio |
IST |
南茂 |
頎邦 |
金凸塊佔營收比重 |
30% |
38% |
75% |
20% |
85% |
2007年淨利率 |
8.7% |
-11.5% |
0.6% |
4.7% |
22.6% |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元富整理
圖一:金價2000年以來走勢

資料來源:鉅亨網
二、驅動IC朝向細間距發展,TCP落後產能遭淘汰,COF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
由於驅動IC封裝朝細間距演進,以''顆''計價的TCP/COF與COG有利,驅動IC顆數增加,對於封裝廠商有利,加上原本TCP為驅動IC主要封裝方式,但由於驅動IC接腳數間距逐漸縮小,35um間距以下產品老舊的TCP便不敷使用,因此驅動IC封裝方式逐漸從TCP轉向為COF封裝,例如頎邦TCP與COF產能比重為1:40。
2007年驅動IC市況佳,但金凸塊因本身供過於求,廠商產能利用率僅達六成,但COF封裝卻因淘汰落後TCP產能,廠商產能利用率回復至滿載。目前台灣COF產業最大供應商為頎邦,COF月產能達4,000萬顆,其次為飛信月產能為2,000萬顆,南茂月產能3,000萬顆,矽品為2,000萬顆。
表二:各廠商產能
|
金凸塊(K) |
Wafer test(KK) |
COF(KK) |
COG(KK) |
頎邦 |
200 |
62 |
40 |
50 |
京元電 |
|
240 |
|
|
飛信 |
110 |
75 |
20 |
30 |
南茂 |
20 |
100 |
30 |
20 |
矽品 |
20 |
|
20 |
|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元富整理
陸、營運分析
一、頎邦為全球最大金凸塊廠商,金凸塊佔營收比重36%,佔營收比重持續下降
頎邦主要從事金凸塊(Gold Bumping)、捲帶接合封裝(TCP/COF)與玻璃覆晶封裝(COG)等LCD Driver IC後段封裝,其中金凸塊佔頎邦4Q07營收比重36%,TCP/COF佔37%,COG佔13%。頎邦為全球最大的金凸塊供應商,目前金凸塊月產能為20萬片,但金凸塊佔營收比重逐年持續下滑中,從2005年的65%~70%,下滑至目前的36%,未來金凸塊佔營收仍會持續下滑,主因為驅動IC產品朝Multi-channel發展,封裝朝細間距演進,每片Wafer的驅動IC數目增加,頎邦金凸塊出貨量已持續兩年個位數成長,遠不如TCP/COF與COG封裝成長率。
另外,頎邦COG佔營收比重從2006年底的6%持續上揚至2007年底的13%,主要原因為1)頎邦於2006年合併華暘,華暘主要從事晶圓測試與COG,COG佔營收比重提升,2)頎邦2007年新增客戶Samsung與NEC,新增COG封裝訂單。
表三:頎邦各項產品線營收比重與產能利用率
Sales% |
4Q06 |
1Q07 |
2Q07 |
3Q07 |
4Q07 |
Gold bumping |
51% |
48% |
41% |
40% |
36% |
TCP/COF |
27% |
29% |
35% |
35% |
37% |
COG |
6% |
7% |
9% |
11% |
13% |
Others |
16% |
16% |
15% |
14% |
14% |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二、頎邦COF與COG佔營收比重已正式超越金凸塊,成為主要成長動能
頎邦原本是以金凸塊為營收比重最大宗,2007年第三季開始,COF與COG佔營收比重已正式超越金凸塊,成為最大營運項目,也為近兩年主要成長動能。頎邦金凸塊月產能為20萬片,以目前每片晶圓1500顆驅動IC計算,約當3億顆TCP/COF與COG產能,但頎邦目前TCP/COF月產能4,000萬顆,COG月產能5,000萬顆,表示頎邦提供30%金凸塊客戶從事Turn-key服務。頎邦金凸塊為全球第一大廠商,因此積極擴充TCP/COF與COG產能以提高Turn-key比重。
頎邦2006年第二季與第三季因合併華暘客戶重新認證,加上買下眾晶廠房產能搬遷,產能利用率下滑至五成以下,2006年第四季客戶認證完畢,廠房搬遷完畢,加上第四季為產業旺季,產能利用率才重新回到60%以上,2007年面板產業脫離谷底,而頎邦又於2007年第一季新增NEC客戶,產能利用率逐漸回升至68%,並逐季向上,至2007年底產能利用已達滿載97%。頎邦2007年新增客戶NEC與Samsung,預計2008年新增客戶OKI,第二季因新增TCP/COF產能至4500萬顆,產能利用率降至86%,推估下半年因旺季產能利用率回升至90%以上。
圖二:TCP/COF產能利用率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元富預估
三、驅動IC封裝朝細間距演進,每片晶圓驅動IC數增加,金凸塊成長動能減弱,加上金價持續上揚,不利金凸塊毛利率
由於驅動IC產品朝Multi-channel發展,封裝朝細間距演進,因此每片Wafer的驅動IC數增加,所需Wafer數減少,對於以''片''計價的金凸塊廠商極為不利,金凸塊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以頎邦為例,頎邦金凸塊月產能在2006年第三季從18萬片擴增至20萬片後,已達一年半的時間沒有擴充金凸塊,而頎邦金凸塊每季出貨量約為35~40萬片,即使在2007年產業高峰時,產能利用率也僅恢復至67%,無法達到2005年的100%以上。
另外,頎邦材料成本佔總成本45%,其中金佔材料成本33%,因此金佔總成本15%,而近年金價持續上揚(從2007年初600美元上揚至目前的900美元),客戶在做die shrink對金用量也增加,但頎邦對金凸塊計價方式是以六吋與八吋一片wafer多少錢計算,不計算金用量、也不計算金價的波動。
頎邦之所以獨自吸收金價成本上揚,主要原因在於金凸塊產業供過於求,即使頎邦為全球第一大金凸塊廠商,也因本身金凸塊產能利用率僅達60%,無法因金價上揚而反應成本轉嫁給客戶,因此金價上揚的成本完全由頎邦所吸收,對毛利率為一大傷害。雖然頎邦表示,未來將改變報價方式將有兩個方案,其一是依金的用量作為計算標準,另一種方式則是依金的市場價格變動,反映在金凸塊的報價上,目前第二方案已經在客戶端開始試跑,但元富認為全球金凸塊產業仍處供過於求,產能利用率偏低,推估價格調漲恐難成功。
圖三:頎邦金凸塊產能利用率

四、頎邦客戶已囊括全球前十大驅動IC廠商,07年新增Samsung與NEC,08年新增OKI
頎邦過去以韓系客戶為主,例如Hynix、Leadis、Philips與TI,日韓客戶佔頎邦營收60%,當時頎邦台灣客戶僅有華邦與奇景光電,但由於韓國客戶回到韓國廠商做封裝,因此減少下單,佔營收比重逐漸降低。2005年頎邦合併華宸後,順勢將華宸大客戶聯詠納入旗下,加上驅動IC在地化封測趨勢明顯,頎邦目前客戶以國內為主,其中聯詠與奇景各佔營收比重20%-22%,為前兩大客戶,其他為晶門、Leadis、凌陽、華邦、Magnachip與飛利浦。2007年頎邦拿下Samsung與NEC,08年拿下OKI,頎邦前十大客戶已經拿到七大。
五、頎邦2007年資本支出23.9億元,08年從15億元下修為13億元,情況未明下修COF與COG的產能擴充
由於客戶驅動IC微小化,加上大尺寸面板廠商享受大尺寸所帶來的營收成長,不過下游驅動IC設計端的晶片顆數卻與32吋面板的需求量一樣,因此,依據面板大廠對大尺寸面板的預期估計,頎邦下修2008年產能規劃,資本支出從15億元下修為13億元。金凸塊由於產能仍然供過於求,因此維持月產能20萬片的規模不變,而測試由於產能吃緊,因此將對於測試機台增購,目前測試機台約62台,原計畫增購至70台如今將加碼至80台。至於COF的月產能原計畫增至5000萬顆,目前決定略減至4500萬顆;COG則由原計劃的7000萬顆降至6000萬顆。
|
2006 |
2007 |
2008 |
2008new |
Bumping(k) |
200 |
200 |
200 |
200 |
tester |
62 |
62 |
70 |
80 |
COF/TCP(kk) |
30 |
40 |
50 |
45 |
COG(kk) |
30 |
50 |
70 |
60 |
Capex(NT$M) |
2200 |
2390 |
1500 |
1300 |
柒、預估損益表(單位:百萬元)
項目/年度 |
2005 |
2006 |
2007 |
2008E |
營業收入 |
3,773 |
4,134 |
5,858 |
6,603 |
營業成本 |
2,578 |
3,282 |
4,371 |
4,970 |
營業毛利 |
1,195 |
851 |
1,488 |
1,633 |
營業費用 |
186 |
220 |
317 |
330 |
營業利益 |
1,010 |
632 |
1,170 |
1,303 |
業外淨收支 |
51 |
33 |
-19 |
-96 |
稅前盈餘 |
1,061 |
665 |
1,152 |
1,207 |
稅後純益 |
1,059 |
696 |
1,113 |
1,146 |
EPS(元) |
4.06 |
2.34 |
3.59 |
3.69 |
毛利率 |
31.7% |
20.6% |
25.4% |
24.7% |
營業費用率 |
4.9% |
5.3% |
5.4% |
5.0% |
營益率 |
26.8% |
15.3% |
20.0% |
19.7% |
稅前純益率 |
28.1% |
16.1% |
19.7% |
18.3% |
營收成長率 |
35.2% |
9.6% |
41.7% |
12.7% |
營益成長率 |
33.3% |
-37.5% |
85.3% |
11.3% |
稅前盈餘成長率 |
43.0% |
-37.3% |
73.2%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