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利投資管理公佈對 2023 年下半年亞洲投資展望
人氣(0)
2023/07/13 16:30
(宏利投信 提供)
隨著實體經濟出現增長,全球經濟有機會真正擺脫長期停滯的情況。通膨升溫和利率上升有機會是結構轉型的一部分。
亞洲的通膨環境可維持受控,亞洲央行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有望在未來幾個季度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甚至轉向寬鬆的立場。
本土化趨勢下,中國對先進製造業和國內自動化供應商的需求可能上升。
今年全球宏觀經濟的狀況無可否認十分複雜,在衰退風險、通膨趨勢、央行政策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宏利投資管理今日在 2023
年下半年投資展望發佈會上公佈了對未來幾個月的投資預測,提到經濟衰退將延遲、市場和投資者如何適應持續的通膨和各地央行更強硬的立場。
宏利投資管理全球宏觀策略部聯席主管 Sue Trinh
表示:「近期的經濟數據顯示,已開發經濟體今年的開局表現優於預期,讓我們相信經濟衰退將延遲出現,但並非不出現。因為我們觀察到經濟活動受到金融環境顯著寬鬆、超額儲蓄持續減少和消費重心由貨物轉向服務業這三大因素支持。即使我們希望能預測衰退來臨的時間和地區,目前我們認為更加重要的是探討GDP增長會低於趨勢多久。此外也需留意經濟衰退對不同地區和產業的影響程度並不一致。全球增長率亦顯得相當暗淡,目前遠低於代表衰退的
3% 分界線[1]。」
「通膨仍然令人擔憂。在收入增長強勁和經濟活動強韌等因素影響下,核心通膨居高不下,顯示勞動力供應吃緊導致服務業通膨升溫的風險加劇。央行可能將維持較市場預期更長的嚴格限制措施。」
「物價壓力持續,迫使全球央行延長升息周期,但立場卻比市場預期強硬。以往當央行暫緩升息後,一般會放寬利率政策。但目前的情況與以往不同,亞洲部分央行暫緩升息後再度收緊貨幣政策。根據以往的經驗,市場可能採用適合過去
20 至 30 年的定價模型,但這種方式在目前環境下不再適用,因此市場必須緊貼全球政策和不斷變化的各種問題進行調整。」
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策略也在不斷應變。Sue Trinh
預計市場即將踏入全新的格局,並補充:「央行並不能脫離現實行事。考慮到地緣政治環境不斷演變,西方國家政府已重整政策的優先順序,更重視重建本土工業產能、縮減經常帳赤字、提高勞動收入佔比和積極運用資本捍衛其主導地位。我們認為這種新格局會加深全球『零和博弈』的意識,從而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儘管目前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包括對通膨和地緣政治局勢的擔憂,但收益策略仍投資者帶來重要機遇。展望未來,在 2023
年下半年,我們將繼續重視優質的資產和進行技術性配置,並利用市況與個別優質企業的基本面之間產生的錯價,繼續為投資者提供帶來穩健收入的解決方案。」
亞洲投資等級債券將提供具吸引力的機會
過去兩年,投資者趨向將過剩現金存到銀行賺取回報以及避開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宏利投資管理亞洲(日本除外)定息產品部首席投資總監 Murray
Collis
指出,今年下半年推動亞洲固定收益市場的三大主要因素,包括美國聯準會放慢升息速度、中國可能採取額外且更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以及亞洲央行有機會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
Murray Collis
表示:「我們看到美國聯準會的緊縮政策在2022年為固定收益回報帶來阻力,目前相關風險正在減弱,並有機會將在今年稍後時候直至明年轉變為優勢,而聯準會放慢緊縮政策的速度以評估之前升息的影響。債券殖利率在過去
18 個月一直上升,為固定收益市場創造可觀的長遠價值。」
「中國經濟復甦在今年第二季出現放緩。我們預計下半年中國政府將採取更多及更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不僅對中國信貸帶來支持,而且是對整個亞洲市場。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中國房地產業的復甦情況不一,與國企相關地產開發商通常較受惠於中國境內政府的寬鬆政策措施。我們相信聚焦於一線及二線城市的地產開發商,在今年下半年表現有機會優於整體房地產業。在
2023 年下半年,我們看好中國房地產的投資等級債券,至於中國房地產非投資等級債券,我們仍將保持審慎並嚴選的態度。」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亞洲的通膨環境可維持受控,亞洲央行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有望在未來幾個季度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甚至轉向寬鬆的立場。在亞洲固定收益市場方面,我們特別看好亞洲短存續期間之投資等級美元債券,目前估值具吸引力[2]。此外,我們認為,亞洲債券受惠於溫和通膨壓力,以及經濟增長高於已開發國家。」
大中華股市繼續成為製造業和創新發展的基地
在中國經濟重啟及再次加速等周期性因素推動下,大中華股市顯著回升。宏利投資管理大中華區股票部高級投資組合經理謝企剛看好這個擁有強大製造基礎的市場。中國的增長潛力和發展進程為投資者展現光芒。
謝企剛說:「中國的製造業不斷增長及變化。其經濟規模在 2021 年約為 4.9 兆美元,位居全球之冠(佔比超過 30%),而美國和歐洲各佔約
16%。儘管中國經濟規模龐大且佔據主導地位,其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仍展現增長動力,在 2020 年至 2021 年及 2021 年至 2022 年年增率分別為
9.8% 和 7%[3]。中國從生產玩具和紡織品,到目前領先於電動汽車 (EV)、太陽能設備和鋰電池的生產,反映了其國內企業的適應性和前瞻性思維,亦證明了中國有潛力推動這些專業領域的進步和發展。」
「眼見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們亦觀察到一個從『在中國製造』轉型至『由中國製造』的趨勢。
中國企業正轉向國際化,包括在海外建廠及向外轉移生產基地,以緩解本地勞工或環境成本上漲等問題。例如一些企業正在墨西哥和印度建廠,這讓中國製造商能夠運用這些市場本身的經濟優勢,同時避開中國國內成本上漲和地緣政治風險等影響業績的因素。」
此外,中國技術本土化的趨勢保持不變。謝企剛補充:「中國聚焦於科技創新和製造業升級,同時推動自動化和本土化趨勢。即使低技術行業正轉型,中國在電動車和電池等較精密行業的市佔率正逐步提升。中國在電動車供應鏈方面可謂自給自足,在全球市場佔有獨特的地位。另一方面,國際原設備製造商等企業可能需要更依賴中國供應商,同時在鄰近客戶的地點與生產地點之間取得平衡,反映中國在實行本土化的策略獲得成功。」
對於人工智能 (AI),謝企剛說:「人工智能供應鏈方面,我們看好中國和台灣的硬體企業,以及涉足人工智能基礎建設和應用程式的軟體公司。隨著硬體產業的急速發展,軟體先驅已開始研發本土開放式人工智能,例如將人工智能融入不同的產業應用。我們繼續看好擁有強大客戶基礎的軟體龍頭企業,其可受惠於人工智能應用程式未來所產生的訂閱制收入,亦代表著效率和成本降低的新時代。」
[1]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展望》,2008 年:金融壓力、衰退和復甦。
[2] 宏利投資管理研究,2023 年 6 月。
[3]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截至 2023 年 5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