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EMS產業在2000年曾是耀眼的明星產業之一,EMS廠商的營收、獲利與股價均在該年登上最高峰。但是隨著全球IT產業景氣的衰退,EMS大廠如Solectron、Flextronics、Sanmina-SCI等,營收成長失去動力並且於2001起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狀態, EMS廠商對於暨有的營運模式開始進行調整的動作。就2002年IT產業的大環境而言,電子產業微利時代的來臨,以ODM模式為主的廠商與EMS廠商所提供服務的差異性已愈見模糊,EMS廠商面臨的產業競爭也日愈激烈。EMS廠商的營運規模相當龐大,不論是在全球生產據點的佈建與產品涵蓋的層面,在IT產業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來看,OEM大廠持續釋出委外訂單的趨勢下,EMS產業的過去與未來發展均值得探討,也是本文討論的重心。
EMS產業的發展現況
壹、EMS產業的特色與發展
一、EMS產業的特色
所謂專業電子製造服務業(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是,當電子產品主要開發廠商(OEM)為了降低成本及卸下設立生產線的營運風險,因此將製造及後勤支援服務等委由專業的製造廠商,即EMS廠商處理,本身則致力於行銷、產品設計、品牌及市場定位的經營,而EMS廠商以接OEM訂單為主,不負責設計,也不開發自有品牌的營運模式稱之。
傳統上,EMS產業的主要特色包括:
- 少量多樣:EMS廠商代工的產品範圍廣泛,包括網路通訊、電子周邊、主機板、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醫療儀器等等;
- 大者恆大:EMS產業廠商家數眾多,競爭激烈,不過近年來隨著OEM大廠對於彈性化生產、快速回應需求、提昇管理效率、並增加產品周轉次數的嚴格要求,使小廠漸漸無法跟上客戶的要求而面臨關閉危機,存活的廠商常以購併來強化本身全球的產銷機能,擴大經濟規模,進而形成大者恆大、產業集中度高的型態;
- 全球運籌佈局:為了因應產業趨勢及客戶需求,EMS廠商除了製造,積極建立海外生產據點、海外發貨倉庫及維修中心,以強化及時供貨與快速反應的能力,並提供大廠後段配銷、售後服務等後段價值鏈的運籌服務;
二、EMS產業的發展
電子產品價格逐年下滑再加上產品生命周期漸短的驅動下,OEM大廠將製造委外,本身將資源放在強化核心競爭力已經形成不可改變的趨勢,OEM大廠與EMS廠商間可以發揮專業分工的優點,互助互利。根據IDC預估,未來全球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將持續成長(見表一) ,再加上大廠委外製造的趨勢,EMS產業規模的年成長率仍有18%以上的水準(見圖一) 。
表一 1998~2003年全球電子產品市場規模統計
產品別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F) |
2003(F) |
CAGR |
汽車電子 |
44.7 |
49.6 |
54.3 |
60 |
65 |
70.8 |
9.60% |
無線通訊 |
71.4 |
70.8 |
75.2 |
82 |
90.9 |
101.4 |
11.50% |
有線通訊及網路 |
156.9 |
171.9 |
178.5 |
188.1 |
198.2 |
212.8 |
6.30% |
電腦週邊 |
135.6 |
146.2 |
161.9 |
177.5 |
194.4 |
211.5 |
9.30% |
電腦系統 |
160.8 |
168.9 |
176.9 |
188.3 |
203.2 |
221.3 |
6.60% |
消費產品 |
171.3 |
180.1 |
189 |
199.3 |
210.4 |
220.6 |
5.20% |
工業產品 |
33.4 |
35 |
36.9 |
39 |
41 |
43 |
5.20% |
儀器(非醫療) |
80.2 |
84.6 |
89.4 |
95.1 |
100.6 |
105.9 |
5.70% |
醫療儀器 |
20.1 |
21.3 |
22.5 |
24 |
25.5 |
27 |
6.10% |
軍事/航太 |
56.7 |
58.9 |
61.1 |
63.5 |
66 |
68.8 |
3.90% |
合計 |
931.3 |
987.6 |
1045.9 |
1116.9 |
1195.6 |
1283.4 |
6.60% |
註1: 資料來源:IDC,1999/10。
註2: 單位:10億美元。
圖一 1998~2003年全球EMS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Technology Forecasters,2001/08。
傳統上來看,歐美發展EMS的廠商初期以PCB製造為主,後來擴大到替OEM廠商代工負責下游PCB組裝與上游零組件的採購,漸漸的服務項目增加到產品構想、原模、測試、試產、零件採購、量產、配送、售後服務等,也就是從單純的提供製造代工的廠商晉升為整合型供應鏈的服務廠商(見圖二)。
EMS廠商在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理念為無自有品牌及不與客戶競爭。同時,EMS廠商所提供的服務完全以OEM廠商為主,因此多數投入較少的資源於研發經費上,強調大量生產與低成本的優勢,並且為了提供完整的服務,建構全球運籌管理能力與佈建全球生產基地也成為必要條件。在建立這種全球化的製造運籌服務過程中,營運規模的大小與營運資金的多寡成為持續成長的動力,在這個環境下小廠生存不易,並且形成大者恆大的集中化趨勢。
圖二 專業EMS製造業的服務系統
資料來源:華泰公司
三、EMS與ODM營運模式之差別
除了EMS的營運模式外,電子產品在發展的歷程中,ODM是另一種營運型態。相較於EMS提供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服務,ODM與之最大的差異在於它除提供製造服務外,同時也具備設計的服務,並且不嚴格限制無自有品牌的業務。嚴格來看,EMS與ODM的差異點包括:
- ODM廠商相對上為產品導向,EMS廠商為服務導向;
- ODM廠商提供設計的服務,投入相當的研發費用,EMS廠商則否;
- ODM廠商大多數屬於台灣廠商,同時產品領域以PC占60%以上的比重,全球大型的EMS廠商多數為美國廠商,產品領域涵蓋PC、網路通訊、無線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等;
- ODM廠商可以推出自有品牌產品,EMS廠商則否;
- ODM廠商的營運規模及營收相較於EMS廠商小,但是ODM廠商的獲利率高於EMS廠商;
不過,上述的差異點在電子產品邁向成熟階段與成長趨緩後,已經漸漸模糊。為了強化競爭力,穩定現有客戶的訂單,EMS廠商已經投入更多的資源在研發設計上,而ODM廠商也不斷透過垂直整合的方式擴充營運規模,並且將產品線跨出PC領域之外,同時在電子產品價格與利潤微薄的趨勢下,ODM廠商的利潤率也逐漸向EMS看齊。可預知的未來,在沒有新的應用產品出現之前,ODM與EMS廠商間的競爭將為激烈,並且考驗雙方的營運實力。
貳、全球EMS大廠的營運狀況
2000年以前隨著電子產業的高度成長以及廠商購併動作不斷,全球主要EMS大廠營業額的複合成長率高達20%以上,獲利的成長更遠高於營收,包括Solectron、SCI、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Sanmina等EMS大廠在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之下,業績表現亮麗,個股股價也在當年創下新高價位,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產業。
2000年之後隨著IT產業成長率漸緩,EMS廠商營收無法維持高速的成長,再加上先前大幅度購併的重整問題未決,使EMS廠商善於以高資產周轉率創造營收獲利的營運模式面臨調整的壓力,包括裁撤不具效率的生產線與工廠、重新評估資產價值、改變存貨評價方式與降低負債比重等等,因此2001~2002年這些EMS廠商在業外都認列龐大的損失,稅前獲利由盈餘變成虧損,同時公司的股價也不可避免的持續走低(見圖三)。
圖三 2000~2002年全球EMS大廠股價與NASDAQ指數相對走勢
2001年至今在經過Solectron購併Natsteel Electronics,Sanmina以小吃大購併SCI等產業重整與大者恆大等階段後,目前全球前五大的EMS廠為Solectron、Flextronics、Sanmina-SCI、Celestica與Jabil Cicuits等。
一、Solectron
Solectron成立於1977年,1989年於Nasdaq掛牌交易。Solectron初期以製造PCB為營業項目,1992年起積極在全球各地購併小廠如C-MAC、Natsteel Electronics,並且接收ODM廠商的旗下的生產廠房,例如Alcatel、Cisco、Ericsson、IBM與SONY等,使其營收與獲利近年來呈現倍數的成長,營運模式也由單純的製造代工廠商轉型為EMS。Solectron主要產品領域分佈在PC、網路設備、通訊、消費性電子等,生產據點高達75處以上,客戶群也包括各項領域的主要OEM廠商(見表二)。
2001年Solectron首度出現稅前獲利虧損的狀態,由於公司重新評估資產與存貨的價值,並且開始關閉不具生產效益的生產線,因此業外提列龐大的損失,2002年延續2001年的重整動作,因此稅前持續虧損,不過預期2003年組織調整的動作將接近尾聲,因此獲利有達到損益兩平點的機會。
表二 1998~2002年Solectron營運業績
Solectron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營業收入 |
12,276 |
18,692 |
14,138 |
9,669 |
5,288 |
YOY |
-34.3% |
32.2% |
46.2% |
82.8% |
43.1% |
營業毛利 |
706 |
1,486 |
1,275 |
936 |
538 |
毛利率 |
5.8% |
8.0% |
9.0% |
9.7% |
10.2% |
營業利益 |
- 173 |
448 |
742 |
516 |
299 |
營益率 |
-1.4% |
2.4% |
5.2% |
5.3% |
5.7% |
稅後淨利 |
-3,110 |
-124 |
497 |
350 |
199 |
YOY |
持續虧損 |
盈轉虧 |
41.9% |
76.2% |
25.8% |
負債比率 |
56.7% |
60.2% |
63.4% |
41.6% |
51.0% |
ROA |
-25.98% |
-1.06% |
6.30% |
8.95% |
9.28% |
ROE |
-62.68% |
-2.76% |
14.27% |
16.11% |
18.93% |
2002年度營運概況 |
產品營收組合 |
Networking equipment 26.2%,Mobile communications 10.4%,Telecommunications 18.9%,PCs/notebooks 17.7%,Computer peripherals 5.7%,Mainframe and servers workstations 4.8%,High-end consumer products 3.4%,Semiconductor and test 1.5%,others 6.5%; |
主要銷售客戶 |
Nortel 13.5%,Cisco 11%,HPQ 10%; |
單位:百萬美元,%。
註:2002年度期間為2001/09~2002/08。
二、Flextronics
Flextronics成立於1999年,成立時間較晚,但是在積極購併擴展營運規模的動作之下,以2002年度的營收金額來看,Flextronics已經超越Solectronics成為全球EMS第一大廠。不過Flextronics在這一波IT產業不景氣的環境下,也不得不進行裁員與縮編,業外提列的龐大損失,導致2001~2002年呈現連續2年虧損的狀況(見表三)。
以2003年度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Flextronics的稅前淨利與財務結構均較2002年同期改善許多,逐漸脫離營運的谷底。
表三 1998~2002年Flextronics營運業績
Flextronics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營業收入 |
13,105 |
12,110 |
6,959 |
2,233 |
1,113 |
YOY |
8.2% |
74.0% |
211.6% |
100.6% |
73.9% |
營業毛利 |
880 |
982 |
624 |
180 |
109 |
毛利率 |
6.7% |
8.1% |
9.0% |
8.0% |
9.8% |
營業利益 |
424 |
488 |
263 |
94 |
52 |
營益率 |
3.2% |
4.0% |
3.8% |
4.2% |
4.6% |
稅後淨利 |
- 154 |
- 446 |
159 |
61 |
20 |
YOY |
持續虧損 |
盈轉虧 |
160.5% |
205.8% |
71.3% |
負債比率 |
48.5% |
46.8% |
53.7% |
61.1% |
71.0% |
ROA |
-1.9% |
-7.0% |
4.9% |
6.0% |
3.4% |
ROE |
-3.6% |
-13.9% |
11.0% |
17.0% |
12.7% |
2002年度營運概況 |
產品營收組合 |
Handheld 33%,PCs & peripherals 21%,Communications 16%,consumer 15%,IT infrastructure 12%,others 3%。 |
主要銷售客戶 |
HPQ 15%,Sony/Ericsson 10%,其它為Dell、Nokia、Motorola、Aclatel、Microsoft、Siemens、Handspring等。 |
單位:百萬美元,%。
註:2002年度期間為2001/04~2002/03。
三、Sanmina-SCI
Sanmina在2000年以前全球EMS排名第5,2001年以小吃大,購併排名第3的SCI,使得合併後的Sanmina-SCI成為全球第3大EMS廠商。Sanmina原先營運項目中70%為通訊產品,在購併SCI後,產品組合更多元化,客戶群也擴及Dell、HPQ、Nortel、Motorola、Lucent、Cisco等OEM大廠(見表四)。
表四 1998~2002年Sanmina-SCI營運業績
Sanmina-SCI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營業收入 |
8,762 |
4,054 |
4,239 |
2,394 |
992 |
YOY |
116.1% |
-4.4% |
77.1% |
141.4% |
74.1% |
營業毛利 |
375 |
542 |
677 |
417 |
208 |
毛利率 |
4.3% |
13.4% |
16.0% |
17.4% |
21.0% |
營業利益 |
81 |
275 |
417 |
245 |
138 |
營益率 |
0.9% |
6.8% |
9.8% |
10.2% |
13.9% |
稅後淨利 |
-2,697 |
41 |
210 |
118 |
86 |
YOY |
虧損 |
-80.7% |
77.6% |
38.1% |
180.6% |
負債比率 |
54.9% |
49.4% |
54.2% |
57.0% |
26.8% |
ROA |
-48.1% |
1.1% |
7.2% |
8.9% |
16.6% |
ROE |
-102.6% |
2.3% |
16.0% |
17.6% |
26.2% |
2002年度營運概況 |
產品營收組合 |
PCs & peripherals 42%,Communications 28%,Server 16%,others 14%。 |
主要銷售客戶 |
Dell、HPQ、Nortel、Motorola、Lucent、Cisco等。 |
單位:百萬美元,%。
註:2002年度期間為2001/10~2002/09。
四、Celestica
Celestica是1996年由IBM內部切割出來的公司,產品仍主要集中在伺服器、工作站、儲存網域等,客戶群也以IBM及SUN為主(見表五)。
表五 1998~2002年Celestica營運業績
Celestica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營業收入 |
10,004 |
9,752 |
5,297 |
3,249 |
YOY |
2.6% |
84.1% |
63.0% |
61.9% |
營業毛利 |
713 |
688 |
383 |
231 |
毛利率 |
7.1% |
7.1% |
7.2% |
7.1% |
營業利益 |
246 |
273 |
125 |
47 |
營益率 |
2.5% |
2.8% |
2.4% |
1.4% |
稅後淨利 |
-39.8 |
206.68 |
68.43 |
-48.47 |
YOY |
|
202.0% |
|
|
負債比率 |
41.80% |
56.10% |
37.60% |
47.50% |
ROA |
-0.63% |
4.80% |
3.19% |
-3.25% |
ROE |
-1.23% |
9.69% |
5.44% |
-7.93% |
2001年度營運概況 |
產品營收組合 |
Communications 45%,Server 27%,Storage 20%,PCs 7%,others 1%; |
主要銷售客戶 |
IBM 15%,Sun 15%,Lucent 12%,其它為HPQ、EMC、NEC、Nortel、Cisco。 |
單位:百萬美元,%。
註:2002年度期間為2002/01~2002/12。
五、Jabil circuit
Jabil circuit成立於1969年,成立時間雖然較早,但是其購併動作較小,營運成長速度穩健,因此相較於其他EMS廠商於2001~2002年稅前出現虧損,Jabil的業績尚稱良好(見表六)。
表六 1998~2002年Jabil circuit營運業績
Jabil circuit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營業收入 |
3,545 |
4,331 |
3,558 |
2,238 |
1,277 |
YOY |
-18.1% |
21.7% |
59.0% |
75.2% |
30.6% |
營業毛利 |
335 |
394 |
358 |
246 |
162 |
毛利率 |
9.4% |
9.1% |
10.1% |
11.0% |
12.7% |
營業利益 |
108 |
198 |
218 |
146 |
106 |
營益率 |
3.0% |
4.6% |
6.1% |
6.5% |
8.3% |
稅後淨利 |
35 |
119 |
146 |
85 |
57 |
YOY |
-70.7% |
-18.6% |
71.7% |
49.0% |
8.4% |
負債比率 |
40.9% |
40.0% |
37.1% |
44.2% |
52.5% |
ROA |
1.4% |
5.4% |
9.5% |
10.9% |
12.3% |
ROE |
2.4% |
8.8% |
15.8% |
20.5% |
26.5% |
2002年度營運概況 |
產品營收組合 |
Networking & Communications 52%,PCs & peripherals 34%,others 14%。 |
主要銷售客戶 |
Cisco 23%、Dell 13%,其它為HPQ、Lucent、Gateway等。 |
單位:百萬美元,%。
註:2002年度期間為2002/09~2002/08。
參、台灣EMS廠的發展
台灣電子廠商中採取EMS為營運模式的廠商包括華泰、電子零組件廠商鴻海、下游組裝廠商環電、神達、大眾等,其他還包括由零組件為主營運方式涵蓋OBM、ODM、EMS等特質的華碩等。以下就針對神達、鴻海、大眾與華碩的狀況做一了解:
一、神達
神達多年來不斷的從軟硬體方面建立起完整的EMS營運架構。在硬體製造方面,除台灣新竹廠、桃園華亞廠等生產基地,神達赴大陸設置製造中心--順德廠,藉此進一步的降低生產成本,另外,也積極垂直整合上游產業,使神達在生產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工作站、資訊家電相關產品的同時,也能提供包括模具設計、機殼、印刷電路板、電源供應器等服務。在軟體建設方面,神達除在集團內已建置B2B、B2C及公司內部網路的連線運作,在全球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中國大陸、日本等地,設置15個服務中心,透過網際網路串連起集團內部的運作,以確實達成代工廠商98%的訂單在3天內送達的「983」的要求。目前神達的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工作站、伺服器、資訊家電等,其各自的生產基地如表七所示,轉投資公司神基電腦以筆記型電腦為主。
表七 神達生產基地與生產產品分佈
生產基地 |
生產項目 |
新竹廠 |
系統產品為主,包括Desktop PC、Workstation、Internet Server等 |
桃園華亞廠 |
IA及LCD PC |
大陸順德廠 |
Motherboard,SPS,LCD Monitor |
由於桌上型電腦的市場規模已相對成熟,神達近年成功的增加新的代工產品線,1998年桌上型電腦佔神達的營收比重仍有75%,2000年比重下滑至52%,預計2002年降至40%以下,起而代之包括伺服器、LCD PC及資訊家電產品等。在代工客戶方面,包括為HPQ、SUN、Sharp、IBM以及在2002年新增的客戶Dell,合計這五大客戶佔營收比重將在70%以上。
二、鴻海
鴻海在中國大陸的佈局時間相當早,對於利用中國大陸低成本的優勢,作為與全球EMS大廠競爭的最大利基點(見圖四)。鴻海由電子零組件連接器與模具設計能力跨入下游系統組裝業務且成效優異,1999年起系統組裝占公司營收比重已經超越零組件,現階段公司生產的產品涵蓋PC系統組裝、手機、遊戲機、筆記型電腦、LCD PC等,其中PC相關產品占營收比重約50%。客戶群包括HPQ、Dell、Sony、Apple、Nokia、Cisco、Motorola、Sun等。
圖四 鴻海全球生產基地據點分佈
三、大眾&三希
大眾於1997年透過轉投資公司Livonia成立三希企業集團,並藉由該公司至大陸投資設廠,持股63.5%。三希集團營運初期於1997年100%投資設立廣大公司,從事2~6層PCB的設計與製造,1998年再成立以主機板、系統組裝為主的廣上與廣川公司,至此EMS營運的雛型漸成。三希集團以廣大為對外接單的主體,2000年以前生產的領域多集中在桌上型電腦與NB、印表機、監視器、掃瞄器等中低階成熟產品為主,近年來則逐漸擴充至DVD-ROM、CD-ROM、ADSL等消費性電子與通訊產品,2001年三希接獲由Flextronics釋出的Microsoft X-Box PCB訂單,2002年再度接獲任天堂GameGube組裝訂單,顯示三希集團在發展EMS營運模式中已成功的將產品組合多角化,同時EMS的實力也獲得肯定。為了擴展EMS的業務,三希集團於2002年將再度籌資擴充生產廠房(見圖五)。
圖五 三希集團投資架構
四、華碩
華碩營運初期以主機板製造及銷售為主,營運型態涵蓋OBM及ODM。自1999年個人電腦產業逐漸成熟以及台灣主機板全球佔有率9成後,華碩開始佈局新產品線並且赴大陸投資設廠,而其營運模式也逐漸呈現出EMS的特質。2002年上半年華碩的主要產品線仍以PC與PC周邊為主,如主機板、筆記型電腦、繪圖卡、光碟機、伺服器等,主要代工客戶包括HPQ、Sony、Dell等,2002年下半年隨著遊戲機PS2大量出貨,消費性電子產品占公司合併營收比重約10%,另外包括手機、PDA、cable modem等手持式與通訊產品也陸續開發完成。
結 論:
2001年以來隨著IT產業不景氣,電子產品單價下滑與獲利空間遭到壓縮,國內外以電子通訊相關產品為主力的廠商,均面臨營運上成長的壓力,為了強化競爭力,穩定現有客戶的訂單,EMS廠商已經投入更多的資源在研發設計上,而ODM廠商也不斷透過垂直整合的方式擴充營運規模,並且將產品線跨出PC領域之外,兩者的界線也愈趨模糊化。而國外的EMS大廠這1~2年來努力調整組織結構,並且出現虧損的狀態,而國內廠商也同樣陷入獲利衰退的窘境,預期在經過2002年的大力整頓後,2003年這些廠商均可望否極泰來,繳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