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大綱
一. 美國總統大選介紹
二. 2008美國總統候選人政見比較
三. 市調對於本屆大選結果的預期
四. 不同政黨下的美國經濟表現
五. 結論
美國總統大選介紹
美國總統大選時程表
選舉人團
一州為一個選舉人團單位。
初始每個州的選舉人人數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總人數相等,全國共535人。目前,加利福尼亞州選舉人票最多,達55張,德克薩斯州34張,紐約州31張,而阿拉斯加、德拉瓦和懷俄明等每州只有3張。
1961年批准的第23條憲法修正案給華盛頓特區3名選舉人,總統選舉人因此增到538人。
得到超過半數選舉人票(即至少獲得270票)的總統候選人獲勝。
除了緬因(4張選舉人票)和內布拉斯加(5張選舉人票)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
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的亞當斯即在此種情況下,最後由眾議院投票選舉為總統。
選舉人團制度的爭議
違反了一人一票、每票平等的原則,大小州選民的票值並不相等。例如,懷俄明州的選民總數只有21萬人,卻分得了3張選舉人票。而加州1100萬的人口幾乎是懷俄明的50倍,但其分到的54張選舉人票也只有懷俄明的18倍。
正因每個選舉人票並非票票等值,違背了選舉多數決的原則,所以讓得到普選票較少而選舉人票稍多的人當選為總統。例如1876年的海斯,1888年的哈里森與2000年的布希。
選舉人不忠的問題,可能違背選民的意願。
2008美國總統候選人政見比較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兩伊問題--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能源問題--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稅賦問題--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對外貿易--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
歐巴馬與麥肯恩政策比較--其他問題--
市調對於本屆大選結果的預期
目前市場民調預期狀況
無論是CNN、華盛頓郵報、或是蓋洛普的民調皆顯示,目前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勝選的機率皆略高於共和黨候選人麥肯恩。我們評估這可能是反應美國選民對於經濟議題的關注遠勝於伊拉克戰場。
布拉德利效應
美國政壇上有所謂「布拉德利效應」現象。它是指洛杉磯前黑人市長布拉德利在1982年競逐加州州長之事。事前在多項民調中,布拉德利大幅領先對手,許多選民也都表示不介意由非裔美國人出任州長,但真正投票時,則意向相反。布拉德利最終還是落選。一般認為,種族因素在美國白人勞工階層裏,是一個重要的投票考慮因素,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的白人,他們會抗拒投票支持黑人總統候選人。
不過由於共和黨總統布希的聲望持續滑落,加上目前美國選民關心的議題首重經濟。根據CNN於07/2008底所作的民調顯示,48%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經濟已是總統大選中,票投給誰的最重要因素,高於06/2008的42%與01/2008的35%。其中僅有18%認為伊拉克戰爭是最重要的因素,僅有13%表示健保最重要。所以在民主黨較擅長的經濟議題下,仍有利民主黨在此次總統大選勝出。
不同政黨下的美國經濟表現
美國總統大選前後股市表現
1900年以來美國總統所屬政黨與道瓊工業指數漲跌比率
資料來源:Bloomberg、IBTS彙整
註:漲跌比率之分母為總當選屆數,分子為上漲屆數
過去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平均皆呈現上漲的局面,但若不同政黨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的漲幅則互異。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選民對於共和與民主兩政黨的政治立場認知差異有關。
共和黨強調維護國家安全與加強國家競爭力,主張私人企業和個人決策對於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性,他們支持一個對商業有利的自由市場政策,較偏重透過政策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較受商業團體的支持。
相較之下,民主黨則偏重社會公平正義,強調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就業、支持最低工資、並增加商業的管制,較獲工會團體的支持。
美國總統大選前後股市表現
但實際上,從下表來看,自1933年羅斯福擔任第34任總統以來,不同政黨當選總統對於股市的長期表現來看,其實並無影響。(藍色為民主黨、白色為共和黨)
資料來源:Bloomberg、IBTS彙整
政策不同長期結果也將互異
就政見比較來看,麥肯恩與歐巴馬的經濟政策完全相反。前者擬仿效雷根時期採用供給面經濟學的方式來提振經濟,後者則師法柯林頓時期弭平財政赤字的作法。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短期間兩者或許皆有效果,但長期來看,歐巴馬的政策應屬解決目前美國經濟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美國財政預算與美元指數
資料來源:Bloomberg、IBTS彙整
民主黨執政經濟表現較優
自1933年小羅斯福至2000年小布希為止,美國共經歷了18任的總統。期間美國總統所屬政黨,共和黨與民主黨皆為9任。統計期間的經濟成長率與通貨膨漲率的數值來看,共和黨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3.06%,民主黨為5.09%;而CPI年增率部份,共和黨的平均為3.70%,民主黨為3.99%(1973與1979的兩次石油危機分別為共和黨與民主黨執政時期)。其結果顯示,倘若是民主黨執政,基本上經濟發展可能會有較佳的表現。
1933年~2004年美國各政黨執政下GDP年增率與CPI年增率比較表
資料來源:Bloomberg、IBTS彙整
結論
1.兩黨政見比較:就經濟層面的比較來看,若民主黨勝選,將可望改善美國財政結構,降低投機資金對於原油價格的干擾;若共和黨勝選,將可使美國持續維持自由貿易的立場,供給面經濟學的運用或將提振美國經濟。兩位總統候選人皆表示要發展替代帶性能源,並支持在不犧牲經濟成長的前提下,對抗地球暖化問題。
2.未來經濟發展影響:財政赤字的變動將牽動國際美元的走向。由於共和黨與民主黨未來在稅賦增減與對中東政策立場不同,恐將左右未來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增減,進而影響到國際美元長期走勢的消長。
3.預期選舉結果:在現今美國經濟環境持續低迷的環境下,選民關切經濟議題的程度正逐漸提升。在此一趨勢發展下,將有助於擅長經濟議題的民主黨候選人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