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C的沿革
早期的電話通訊皆是以類比信號透過交換機,並經由電話線輸送至用戶,如果傳輸距離超過上限,則在用戶附近設置類比式的配線盒,再傳輸至用戶,而隨著類比與數位信號轉換技術的成熟,加上數位信號的傳輸距離較遠,可大幅降低電信公司的佈建成本,於是數位用戶迴路載波機(DLC;Digital
Loop Carrier)因而誕生。
DLC可視為多工機和解多工機,所以早期的DLC皆成對安裝,分別使用在局端交換機和用戶端的電話銅線,局端DLC與交換機交接,擔任用戶端電話機的功能,其間以類比信號傳輸,而從局端DLC至用戶端DLC間則以高速的傳輸線來延長電話線傳輸距離,所以局端DLC則利用分時多工(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技術,將原先的類比訊號以高速的傳輸線送至用戶端的DLC,用戶端DLC收到訊號後,解多工還原成類比訊號,再傳送至各個用戶。
70年代初期的DLC以T1技術傳輸,可提供24個電路傳輸,除了語音訊號,亦可傳輸數據訊號,包括傳統舊式電話服務(POTS)、Sub-rate
Date、ISDN等,且具備架設簡易的優點,所以廣受電信公司大量使用。
80年代初期,則發展可在數條T1線或光纖上傳輸更高的容量,以及具備集縮功能,使得支援用戶倍增,可達2,000名,另外亦可透過網管系統在遠端操控,並進行軟體的安裝和升級。
90年代的後期,由於寬頻時代的來臨和多項網路技術的新演進,使得DLC將成為一個整合性的平台,包括T1/E1、ISDN、SDH/SONET、ATM、xDSL、WLL、IP等多項技術服務,以提供語音、數據、影像的整合性的寬頻傳輸服務。
DLC市場發展
電信市場的自由化,使得電信設備呈穩定成長,加上網際網路的盛行,增設電話線和數據專線的需求亦逐漸增加,所以DLC未來仍將持續成長。一般而言,電信基礎建設較落後的國家,其對DLC的需求也較迫切,根據Northern
Business
Information的預測,1997~2001年全球複合成長率為6.4%,其中,最高的地區為非洲(11.4%)、其次分別為亞太地區(9.7%)、中南美洲(8.0%)、北美(6.1%)、中歐(3.4%)和西歐(3.3%)。
由於DLC需配合局端交換機的技術,進入障礙頗高,所以多為國際大廠所壟斷,包括Alcatel、Lucent、DSC、AFC、Nortel、Fujitsu、NEC等,近年來一些廠商亦跨入DLC市場,其中以中國大陸和台灣廠商居多,國內廠商為台林、仲琦、東訊、榮群、台通、台聯、正華、友勤、連?、碩彥等,中國大陸廠商則有巨龍、大唐、中興、華為、金鵬、UT
Starcom等,國內廠商既往多以中華電信的標案為主,亦試圖進軍大陸市場,不過由於大陸採保護政策,加上當地生產的DLC已卓然有成,所以國內廠商多轉戰東南亞、東歐和中南美洲,並爭取國內固網放後的DLC商機,不過國內固網業者多建置新一代的寬頻網路架構,所以寬頻DLC的研發速度、品質和量產能力將是國內廠商的當急之務。
V.5介面標準
目前DLC和交換機介面間的數據介面通訊協定有兩個主要標準,全球主要地區皆採由歐洲電信標準組織(ETSI)在1993年推出的V5標準,在北美則採用GR-303,不過國際電信聯盟(ITU)最近亦以V5為基礎,推出適用於北美的V5標準,我國電信事業既往受到美國政經的影響甚深,國內廠商多遵循北美的標準,但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紛紛推出歐洲所主導V5標準的產品。
由於V5為開放性的介面,可使不同的用戶接取設備皆可藉此標準連上交換機,包括無線用戶迴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光纖同軸混合網路(HFC;Hybrid Fiber
Coaxial)和DLC等,同時局端交換機廠商亦可藉此標準提供各個訊號予不同的用戶接取設備,可大幅節省交換機開發和維護成本。
中國大陸以往視為主要的外銷市場之一,自1998年7月起規定接取設備皆須具備V5介面的能力,台灣中華電信亦以完成V5的標準草案和採購規格,國內廠商也因應此一趨勢紛紛於1999年推出V5的相關產品。由於全球主要研發V5技術的共有5家廠商,為Aztek(美)、Trullium(美)、Future(印度)、TeleMobile(比利時)和Tdsoft(以色列),國內廠商多透過電通所採用美商Aztek的技術。
DLC系統的架設
DLC系統為一個局端設備(COT;Central Office
Terminal)和多個遠端設備(RT;Remote
Terminal)所組成(具V5介面的遠端DLC可省去局端設備,直接連上V5介面的交換機),單一的局端DLC可提供約2,000個電話電路,並可連接4個遠端DLC,遠端的DLC亦可彼此連結,所以可提供不同的網路架構,包括點對點、沿路下線、樹狀、星狀等。
一般而言,局端和遠端DLC間可用多個T1/E1或光纖傳輸;遠端DLC與用戶間,則可提供電話線、ISDN、類比專線、T1/E1、64/128Kbps數位數據專線等;而現今的寬頻DLC則可提供xDSL的寬頻服務。
DLC的基本架構圖
寬頻DLC暨DSLAM的發展
隨著寬頻時代的來臨和多方應用的增加,寬頻DLC已是目前的發展主力,傳統的DLC以準同步光纖網路(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為基礎,以美規的T1(1.544Mbps)和歐規的E1(2.048Mbps)系列的兩大標準,現今的寬頻的DLC增加了同步光纖網路
(SONET/SDH;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x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接取技術等,使得DLC具有可擴充性、彈性化的網路架構協定,並充份應用頻寬,擁有更有效的傳輸速度和介面的包容性。
SONET/SDH包括終端多工機(TM;Terminal Multiplexer)、塞取多工機(ADM;Add
Drop Multiplexer)、同步光纖數位交接系統(DCS;Digital Cross-Connect
System)和DLC,其可大幅提高傳輸容量和延長傳輸距離,現階段的光纖容量為2.5Gbps、5Gbps、10Gbps,但目前可利用高密度分波多工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的技術,將多個不同波長的訊號在同一根光纖中傳輸,在不需要增加鋪設多條光纖的情形下,把每一波長訊號的調制速率由2.5?10
Gbps的容量增加到4?32倍以上。SDH為歐洲標準,SONET則是北美標準,目前全球大都採SDH系統,我國也從過去依循美規標準轉採歐規的SDH系統。
ATM可將語音或數據信號切割成53位元固定長度的封包(48位元的資料封包和5位元的標頭),配合儲存和轉送的方式,將封包由發話端傳送給受話端,且由受話端收到完整的許多小封包後再重組成為原來的信號,其中,採連結導向技術以確定通話服務品質(QoS;Qaulity
of Service),可整合現有的語音、數據和影像多媒體服務於一身。
xDSL寬頻有線接取技術,包括IDSL、HDSL、SDSL、ADSL等,現行最廣汎使用的為非對稱數位用戶迴路(ADSL;Asymmetric
DSL)技術,ADSL僅需更換部份設備,即可利用現有的公眾服務電話網路提供語音暨數據的寬頻服務,而傳統的DLC僅能提供語音服務,目前全球傳統的DLC約佔75%,所以推出數位用戶迴路接取多工機(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oop Access Multiplexer)的應用。
DSLAM可連接ATM網路,利用既有的電話線,提供xDSL的語音和數據服務,另外,亦可架設在傳統的DLC旁,讓傳統的DLC可透過DSALM提供數據服務,使得電信公司毋須淘汰既有的傳統DLC和網管系統,便可提供約100路的ADSL用戶,將可降低生產成本和節省安裝時間,在寬頻DLC尚未大量應用之前,DSLAM將是一個極佳的替代方案。
寬頻DLC則涵蓋DSLAM的所有功能,具備SONET/SDH、ATM、Frame
Relay、xDSL、IP等最新的網路技術,提供各種窄頻和寬頻的服務,將隨著語音、數據和影像的整合性的需求,逐步取代傳統的DLC。
寬頻DLC和DSLAM基本架構圖
DSLAM和寬頻DLC的基本比較
|
DSLAM |
寬頻DLC |
基本用途 |
傳統DLC僅能提供語音服務,無法傳遞數據資料,透過DSLAM將可使DLC提供上傳6Mbps和下傳784Kbps的ADSL數據傳輸服務 |
涵蓋DSLAM的功能,整合語音PSTN和數據ATM網路於一身,將可使電信業者和ISP提供ADSL和各式專線服務 |
產品利基 |
ADSL的最大優點為利用現有的電話線,同時提供語音和數據服務,可競逐寬頻市場,並省卻新的建置成本 |
寬頻DLC為一個語音、數據和影像的寬頻平台,所以電信公司、ISP業者皆可透過該產品提供整合性服務,將降低生產成本 |
潛在市場 |
以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為主,如北美、歐洲、亞太地區 |
以開發中國家為主,主要市場如東歐、中南美洲、亞太地區 |
潛在對手 |
競爭障礙較低,一般傳輸設備廠商和數據機廠商 |
競爭障礙較高,多為國際大廠如Alcatel、Lucent等 |
結論
DLC的標準制定多與局端交換機息息相關,所以既往多由國際大廠壟斷該市場,過去幾年,國內廠商包括台林、仲琦、東訊、榮群、台通、台聯、正華、友勤、連?、碩彥等競相投入DLC產業,使得DLC的產值在國內通訊產業的排名逐漸高升,並以較低廉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不過中國大陸廠商亦同時快速興起,挾成本、地利、保護政策等優勢下,迫使國內廠商紛紛退出大陸市場,進而轉戰東南亞、東歐、中南美洲等地。
2001年固網正式起跑後,可望對DLC的需求大幅增加,將是DLC廠商另一個極佳的機會,不過固網業者紛紛採用新一代的網路架構,將以網路品質穩定性為前提下作為採購考量,所以國內DLC廠商能否提供低價格且高性能的寬頻DLC將是市場競逐的關鍵。另外,由於上游局端設備的進入障礙高,DLC廠商也逐漸朝下游接取設備發展,下游接取設備毛利較低,但具備市場廣大的優點,未來寬頻接取設備(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亦是另一個吸引廠商注意的市場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