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谷底翻揚的聚酯纖維產業
人氣(3889)
2002/06/04 00:00
(元大投顧 提供)
結論
台灣聚酯纖維產能過剩的問題於2002年仍然存在,近幾個月產品售價的巨幅上漲,僅是反應去年第四季產品售價超跌後的反彈,對廠商而言,並無超額利潤的產生。不過近年來廠商自我調適,摒棄以往以量取勝及全面成本領導的策略,朝向以新纖維開發,少量多樣及快速反應的紡織品為主,同時開拓非紡織品的生產領域,尤其以聚酯棉的表現最為出色。短纖中的聚酯棉,近幾年國內業者均未有擴充產能的動作,加上市場需求量維持穩定,基本上供需處於平衡狀態,後勢看好。
圖一、紡織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整理
在投資建議方面,聚酯化纖大廠中,以1402遠紡與1409新纖為首選。兩者今年在本業、業外皆有明顯的成長,可長期持有。短線上,目前化纖業開始進入旺季尾聲,建議可把握8、9月淡季期間逢低佈局。
一、產業結構
圖二、聚酯化纖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整理
聚酯絲與聚酯棉合稱為聚酯纖維,其生產方式有兩種,一是由PTA(純對苯二甲酸)與EG(乙二醇)直接聚合而成,一是由PTA與EG先製成聚酯粒,其中聚酯粒又分為纖維用聚酯粒(Fiber chip)與瓶用聚酯粒(PET)。製作聚酯絲時,將Fiber chip送入烘乾機經過壓出機入紡絲箱,再由紡嘴噴出,冷卻成絲後經捲取機捲成絲飾,透過伸撚機延伸四倍左右,繞於絲管上成全延伸絲或半延伸絲。製作聚酯棉時,將Fiber chip送入烘乾機後,加熱熔融成液體由紡嘴壓出,冷卻後成纖維絲,再熱延伸拉長四倍左右,經過鬈曲、乾燥及切棉等步驟而製成。
聚酯絲(Polyester Filament)依其用途可分為聚酯全延伸絲(FOY)、聚酯半延伸絲(POY)、紡延絲(SOY)等,由於POY為最大宗,因此以POY作為聚酯絲的代名詞。POY經假撚過程即製成聚酯加工絲(DTY),最終再製成各種式樣的長纖布,此系列通稱為聚酯長纖。加工絲若以企業經營型態區分,則可分為一貫假撚廠與專業假撚廠;一貫假撚廠是附屬於人纖製造業的加工絲,以生產的原絲或半延伸絲為原料;而專業假撚廠則是以購買原絲為原料假撚而成。
聚酯棉(Polyester Staple)可分為棉絮型(cotton type)與毛紗型(worsted type),棉絮型聚酯棉為一般短纖用途,100%聚酯棉紡紗即為聚酯紗(SPUN);與棉花混紡者,聚酯棉使用比重在65%左右者稱為T/C紗,使用比重各50%者稱為CVC紗;聚酯棉與縲縈混紡者為T/R紗。
瓶用酯粒(PET chip)用途可作為保特瓶等食品容器,或為聚酯膠片與其他材料混合煉成工程塑膠,製作汽車、電子與電機方面之零件。至於聚酯薄膜(Film),係由酯片壓出,經兩向延伸而成,可用於製成磁帶及包裝材料。
二、原料PTA與EG分析
聚酯纖維主要原料之一的純對苯二甲酸(PTA),過去的市場情況大起大落,完全符合石化或化纖原料工業建設的週期性路徑:擴充建設-產能過剩-市場調整-聯合減產-需求成長-供不應求-產能不足-再次擴充,這樣週而復始的一個週期。
由下表中可看出,台灣PTA產量早自1995年起已經可以自給自足,近3年來自給率皆超過100%,顯示利用國外市場銷售剩餘產能,成為PTA生產商必須開拓的去化管道。2001年台灣PTA產能約360噸,需求量約280萬噸,市場仍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
表一、台灣化纖原料PTA供需統計
年度 |
生產量 |
進口量 |
出口量 |
需求量 |
自給率% |
1990 |
797,600 |
487,620 |
4,316 |
1,280,904 |
62% |
1991 |
1,004,525 |
494,875 |
0 |
1,499,400 |
67% |
1992 |
1,302,270 |
381,124 |
74,882 |
1,608,512 |
81% |
1993 |
1,634,604 |
390,162 |
121,128 |
1,903,638 |
86% |
1994 |
1,793,224 |
368,295 |
150,165 |
2,011,354 |
89% |
1995 |
2,153,079 |
287,763 |
237,532 |
2,203,310 |
98% |
1996 |
2,213,010 |
117,554 |
162,830 |
2,167,734 |
102% |
1997 |
2,347,629 |
123,623 |
21,251 |
2,450,001 |
96% |
1998 |
2,520,961 |
238,877 |
25,611 |
2,734,227 |
92% |
1999 |
2,787,470 |
28,352 |
147,996 |
2,667,826 |
104% |
2000 |
3,313,741 |
23,632 |
428,246 |
2,727,127 |
115% |
2001/1-9 |
2,429,055 |
0 |
424,437 |
2,004,618 |
121% |
需求量=生產量+進口量-出口量 自給率=生產量/需求量
資料來源:台灣石化工會、工業生產統計月報、海關進出口統計月報
PTA近年來的高價出現在1996年初的每噸$1200,不過到了年中即摔掉一半的價格,1997年平均$550元、1998年更創下歷史低價,每公噸只賣到$400左右,隨後全亞洲PTA實施停工整修等減產計劃,1999年PTA才回復到站穩每噸$600元的水準,總計亞洲地區1995-1999五年間PTA新產能總共增加800-1000萬噸之多。2001年上半年PTA售價維持每噸$605左右的合理價位,不料下半年受到景氣轉壞以及美國恐怖攻擊影響,價格一路下殺,最低曾來到2002年2月每噸$420元。農曆年過後,整個情勢改觀,PTA需求急速上升,主要的需求來自於中國大陸,並帶領3月現貨價上漲50美元,4月、5月各續漲65美元,目前回到每噸$575的價位。
至於今年下半年PTA的價格走勢,判斷應會在每公噸600美元徘徊,不至於出現類似上半年大幅上漲的情況。就歷史經驗來看,第二季紡織旺季過後,PTA大量的需求不在,售價理應回跌;再者從供給面來看,台化宜蘭龍德廠50萬公噸的PTA產能第二季正式量產,中油年底尚有90萬噸的產能開出,未來在大陸地區,除了儀徵於2003年Q1有45萬噸的新產能外,台化於寧波、杜邦選定浙江、遠紡於江蘇各自規劃年產能在60至70萬公噸的PTA廠。整體來看,廠商大幅擴廠的動作,是否引導PTA再次回到1996年產能過剩的慘烈情況,值得持續的觀察追蹤。
圖三、歷年來PTA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TEJ
表二、91與92年PTA新增產能
年 |
生產廠商或地區 |
新開出產能 |
新產能開出時點 |
91年 |
台化 |
50萬噸 |
2Q |
|
中油 |
90萬噸 |
4Q |
|
泰國SIAM |
40萬噸 |
4Q |
92年 |
南韓 |
40萬噸 |
1Q |
|
儀徵 |
45萬噸 |
1Q |
|
中美和 |
75萬噸 |
2Q |
合計 |
|
300萬噸 |
|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整理
EG的需求約有80%來自聚酯產品,20%用於抗凍劑或冷煤,由於抗凍劑的需求甚為穩定,故EG的需求波動主要來自聚酯化纖的需求以及本身的供給狀況。
根據台灣人纖工會的資料顯示,2000年國內由中纖與東聯兩家合計的年產EG量約33萬噸,相對於國內每年超過100萬噸的需求量,其中7成須自國外進口。2000年後,六輕規劃完成30萬噸產能以及南中石化30萬噸投產,2001年國內EG自給率已達9成以上。未來南亞公司EG三廠30萬噸的年產量,預計於2003年投入生產,屆時國內EG產量將可自給自足。
表三、台灣化纖原料EG供需統計
年度 |
生產量 |
進口量 |
出口量 |
需求量 |
自給率% |
1990 |
177,618 |
315,149 |
6,473 |
522,294 |
34% |
1991 |
178,967 |
489,536 |
6,143 |
662,360 |
27% |
1992 |
178,371 |
473,696 |
2,490 |
649,577 |
27% |
1993 |
174,388 |
616,481 |
3,572 |
787,297 |
22% |
1994 |
187,820 |
659,967 |
12,849 |
834,938 |
22% |
1995 |
198,633 |
746,313 |
6,218 |
938,728 |
21% |
1996 |
200,469 |
718,734 |
9,947 |
909,256 |
22% |
1997 |
192,267 |
838,485 |
11,600 |
1,019,152 |
19% |
1998 |
209,947 |
881,814 |
4,332 |
1,087,429 |
19% |
1999 |
300,612 |
846,419 |
21,378 |
1,125,653 |
27% |
2000 |
624,405 |
558,073 |
113,179 |
1,106,299 |
58% |
2001/1-9 |
756,608 |
295,203 |
255,868 |
795,943 |
95% |
需求量=生產量+進口量-出口量 自給率=生產量/需求量
資料來源:台灣石化工會、工業生產統計月報、海關進出口統計月報
EG市場的變化相當激烈,週期短,上下波動大。在1997年,當其他化纖原料市場走軟,EG依舊逆勢上揚,由每公噸560美元上升至700美元,隨後因科威特、南韓、印尼等大型EG廠陸續完工,合計1998年初EG供應能力增加近100萬噸,不過當年產能擴大為需求的1.6倍,市場上供過於求,終究逃不過大幅跌價的命運,由每噸700美元,跌到第4季不到400美元,1999年情況持續惡化,第2季更出現每噸320~350美元的歷史最低價位。由於EG的新建計劃必須配合更上一層的原料乙烯的裂解工廠,故會出現市場行情不佳,依舊硬著頭皮擴廠的情況,2000年底EG供給暴增200萬噸的罕見情況,即是最典型的例子。故2001年在EG供應充裕的情況下,價格難有傑出的表現,第4季後更因聚酯需求銳減影響,於今年2月重回每噸320美元的歷史低價。與PTA相同,2月過後,聚酯需求再現,3、4、5月EG售價每噸皆有50美金以上的漲幅,5月售價已來到每噸470美元的價位。
對未來EG的走勢抱持樂觀的態度,主要是根據今後2年內,EG供給不會有類似2000年大量新增擴產的情況,而國內直到明年,南亞公司EG三廠30萬噸的年產量才會加入投產,判斷在新產能開出前,EG將有2年的多頭行情可走。
圖四、歷年來EG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TEJ
EG在2000年開出200多萬噸的產能後,直到2004年才會再有新增產能開出,判斷今年EG的漲勢應可維持到2Q,整體來看EG仍有2年的多頭可走。至於PTA未來的走勢會因產能陸續開出上漲不易,光是今年全球即有180萬噸的新產能開出,其中台灣就佔了140萬噸,明年尚有160萬噸陸續開出,總計兩年內PTA產能將增加300萬噸。以PTA供給情形來看,多頭行情可能在今年結束,下次多頭出現的時間點將在2005年以後。
表四、全球聚酯纖維產量
|
2000年產量 |
2001年產量 |
2002年產量(F) |
國家 |
長纖 |
短纖 |
合計 |
長纖 |
短纖 |
合計 |
長纖 |
短纖 |
合計 |
美國 |
713.9 |
1,041 |
1,754.9 |
780.6 |
1,135.8 |
1,916.4 |
783.8 |
1,114.5 |
1,898.3 |
日本 |
382.6 |
282 |
664.4 |
534.1 |
342.2 |
876.5 |
534.1 |
342.4 |
876.5 |
大陸 |
3,172.4 |
1,949.4 |
5,121.8 |
4,235 |
2,405 |
6,640 |
4,500 |
2,605 |
7,105 |
南韓 |
1,502.1 |
719.1 |
2,222 |
1,754 |
800 |
2,545 |
1,765 |
800 |
2,565 |
台灣 |
1,632.1 |
937.9 |
2,570 |
2,099 |
1,050 |
3,149 |
2,099 |
1,050 |
3,149 |
全球 |
10,889.5 |
8,022.6 |
18,912.1 |
13,890.3 |
9,543.1 |
23,433.4 |
14,553.2 |
10,044 |
24,597.2 |
資料來源:Fiber Organon
三、聚酯產業現況
依據Fiber Organon資料顯示,全球聚酯纖維產量於2002年依舊維持5%的成長。由下表資料得知,2000年全球聚酯纖維產量約達1,891萬公噸,其中聚酯長纖1,089萬公噸,聚酯短纖802萬公噸,2001年在惡劣的景氣中,全球聚酯產量依舊逆勢成長24%達2,343.3萬公噸,主要是中國大陸於2001年聚酯纖維產量急速成長30%所致。而2002年因大陸聚酯纖維成長趨緩僅7%,故預估全球聚酯纖維總產量約2,460萬公噸,較2001年小幅成長5%。
我國聚酯產業,長年來配合政府發展石油化學工業的基本政策,在經濟計劃中擔任重要的樞紐地位。不過以台灣化學纖維總產量來看,2000年生產量為312萬噸,較1999年增加2.2%,2001產量減少3.46%,僅301.7萬噸,顯示近三年來我國化纖產業依舊處於景氣循環的谷底階段。以下則分別針對聚酯絲與聚酯棉兩種主要聚酯產品的現況做進一步的分析。
表五、台灣聚酯纖維生產量
年 |
聚酯絲 |
聚酯棉 |
1999 |
1,583,475 |
939,171 |
2000 |
1,524,566 |
932,025 |
2001 |
1,536,225 |
835,048 |
2000/1999增減% |
-3.72% |
-0.76% |
2001/2000增減% |
0.76% |
-10.4% |
資料來源: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工會
聚酯絲在1997年受到加工絲景氣大好,以及各家廠商為了達到經濟規模而大幅擴廠,導致1998年聚酯絲成長率高達17.9%,由於生產過剩,供過於求,聚酯絲售價從1998年起,連走4年空頭,一直無起色。在生產量方面,廠商為降低庫存,因而採取計劃性生產方式,以避免形成惡性競爭。全台出貨量由1998年的170.3萬噸降至1999年159.7萬噸,2000年生產量再減少3.72%至152.5萬公噸,2001年聚酯絲生產量基本上持平為153萬公噸,微幅增加0.76%。2001年上半年聚酯絲市況曾因台幣貶值而帶動需求回溫,庫存也呈現逐月下降的現象,不過下半年911事件嚴重衝擊市場需求,加上內銷市場去化不易,全年銷售量僅151萬公噸,較2000年衰退1.81%。2001年聚酯絲較為可惜的是庫存量的再次增加。聚酯絲庫存量自1998年9.2萬噸的高點後即一路下降,主要歸功於業者計劃性生產策略的成功,不料2001年庫存再次暴增33%,由於整體生產量持平,顯示市場上供過於求的情況依舊未改善,預計2002年產能過剩的問題仍將存在。
表六、台灣聚酯絲產銷統計 單位:千噸
年度 |
生產量 |
出貨量 |
庫存量 |
合計 |
內銷 |
外銷 |
1996 |
1,246 |
1,250 |
1,079 |
171 |
41 |
1997 |
1,489 |
1,495 |
1,278 |
217 |
36 |
1998 |
1,755 |
1,703 |
1,442 |
261 |
92 |
1999 |
1,583 |
1,597 |
1,406 |
191 |
78 |
2000 |
1,524 |
1,545 |
1,356 |
189 |
57 |
2001 |
1,536 |
1,517 |
1,314 |
203 |
76 |
2000/1999增減% |
-3.72% |
-3.21% |
-3.48% |
-1.28% |
-27% |
2001/2000增減% |
0.76% |
-1.81% |
-3.09% |
7.36% |
33% |
資料來源: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工會;元京投顧整理
圖五、2001年1月到2002年4月聚酯絲售價

資料來源:遠東紡織提供;元京投顧整理
我國聚酯棉產量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及中國大陸。2001年生產量為83.5萬公噸,較2000年93.2萬公噸減少10.4%。在銷售量上同樣不理想,內銷在鄰近國家進口紗低價競爭及部分針織布訂單改以絲取代,棉紗需求減少,2001年內銷較2000年衰退2.14%;外銷受到中國大陸產量提高影響,同時全球競爭激烈,價格低迷,導致衰退幅度高達11.18%。
圖六、聚酯棉生產銷售量變化

資料來源:元京投顧整理
聚酯棉產量下滑顯示下游紡紗業市況並不理想,由於下游織布訂單縮減,國內許多體質欠佳的棉紗廠紛紛關廠或外移,可預期未來幾年,從事一般規格聚酯棉生產的廠商封錠關廠或遷移海外的動作將會持續增加。不過最值得注意的警訊,在於外銷量的急速衰退。我國聚酯棉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的出口地區,大陸實施九五計劃後經濟加速成長,紡織工業更是突飛猛進,未來五年內更有大量更新老舊紡錠及化纖設備的十.五計劃,十.五計劃實施第一年,我國聚酯棉外銷量就有一成的衰退,未來恐將對我國聚酯棉的去化造成頗深的影響。
值得慶幸的是,業者近年已逐漸增加非紡織用聚酯棉如醫療、家用、布偶填充物、不織布等產品比重,銷售地區以歐洲、美洲為主,不僅價格較佳,同時亦可區隔市場。以遠紡為例,聚酯棉2001年平均價格維持成長,2002年每公斤售價自年初以來即穩定攀升,4月遠紡每公斤報價約在33~34元,較3月報價內銷價調漲3元、外銷價調漲3.5元,平均漲幅10%。就毛利率的角度來看,91年聚酯棉平均毛利約14.57%,與產品線中毛利最高的瓶用聚酯粒17.3%的毛利率相差不遠。此外由庫存量的變化來觀察,在2001年出貨量減少8%的情況,庫存量不增反減,由2000年5.7萬噸降至2001年4.4萬噸,代表國內業者自行調整產量,往特殊用紡紗產品發展的努力得到初步的成果,不在迷戀過去以量為主的擴充模式,改採質的提昇為努力方向。整體來看,我國大宗規格的聚酯棉產品將逐漸被中國大陸等低價產品所取代,不過,近年來業者紛紛朝特殊規格的產品發展,開拓非成衣用聚酯棉市場的需求,雖然短期內非成衣用市場的需求無彌補成衣用聚酯棉市場的衰退,整體生產量將有所下降,但單價與毛利的提昇,長遠來看,足以彌補生產量的流失。
表七、台灣聚酯棉產銷統計 單位:千噸
年度 |
生產量 |
出貨量 |
庫存量 |
合計 |
內銷 |
外銷 |
1996 |
862 |
866 |
423 |
443 |
35 |
1997 |
957 |
940 |
403 |
537 |
52 |
1998 |
927 |
942 |
386 |
556 |
36 |
1999 |
939 |
928 |
373 |
555 |
47 |
2000 |
932 |
922 |
320 |
602 |
57 |
2001 |
835 |
848 |
313 |
535 |
44 |
2000/1999增減% |
-0.76% |
-0.59% |
-14.08% |
8.46% |
21.2% |
2001/2000增減% |
-10.4% |
-8.04% |
-2.14% |
-11.18% |
-22.8% |
資料來源: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工會;元京投顧整理
圖七、聚酯棉近年來庫存量變化

資料來源:元京投顧整理
圖八、2001年1月到2002年4月聚酯棉售價

資料來源:遠東紡織提供;元京投顧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