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隨著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後,全球股市下跌,且波動性加劇,接著惠譽下調美國信評的消息加劇了資產拋售潮,債市開始出現「熊陡」(bear
steepening)―也就是債券價格下跌,而長期殖利率上漲幅度高於短債,導致兩者差距拉大,多種因素的發生導致長期殖利率的上升,包括美國經濟數據優於預期、美國公債供應增加以及美國財政狀況等,導致投資者重新評估全球債券的期限溢價(term
premium)。然而到8月底,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小幅回落,主要因為投資者愈來愈相信聯準會在經濟和通膨數據放緩的情況下已結束升息,儘管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傑克森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的談話被解讀為相對鷹派,但市場認為鮑威爾更為鷹派的溝通旨在抑制金融市場的任何過早放鬆,從而能夠避免進一步升息。
通膨減緩的力量繼續在美國紮根,包括標題和核心CPI月增僅溫和上漲0.2%,CPI的增長大部分是由住房因素推動,但這是一個滯後指標。勞動市場的數據顯示往均衡的正面發展方向,就業數據顯示職位空缺減少,而勞動參與率反彈向上。與此同時,消費強勁,零售銷售額月增1%,優於預期。總體而言,美國宏觀數據為近期軟著陸提供正面信號,鑒於聯準會已承諾依賴數據決策,對貨幣政策也具有鴿派影響。
考量經濟活動惡化以及通膨壓力居高不下,歐元區經濟前景更加不確定。歐元區8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初值降至47.0,為33個月低點,歐元區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疲軟,表明整個地區的增長動能正在大幅放緩。HICP通膨率年增5.3%,雖低於前月的5.5%,但仍遠高於目標,證明歐元區之通膨相比於美國更為頑固。
中國通膨則呈下降趨勢,與歐美形成鮮明對比,CPI年增轉為負值,為-0.3%,通貨緊縮風險反映中國獨特的問題,包括需求復甦乏力和房地產市場疲軟,隨著問題一一浮現(碧桂園逾期支付票息;中融信託未能完成投資產品的兌付),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普遍存在擔憂。中國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來緩解情況,但由於問題非系統性,政策利多的力道有限。經濟活動數據則令投資者失望,7月份零售銷售年比值增長2.5%,較上個月的3.1%減慢,同時亦遠遜於市場所預期的4.5%增幅。
8月份全股債齊跌,又以股票的跌幅較重,故股票貢獻大多數之負報酬。股票當中,新興市場跌幅最重,但美國地區配置較高,故美國地區帶來最多負貢獻;債券方面,新興市場債同樣表現最為不佳,但公債受到殖利率上彈影響,且配置較多,故帶來最大之負報酬。未來投資組合配置上,基金預計降低股票、增加債券和維持大宗商品配置,同時依照風險指標動態調整現金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