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牛幫幫忙
2022年,高通膨席捲全球,不只美國、英國、歐盟通膨率創下幾十年來新高,連長期通貨緊縮的日本也一度出現4.3%的通膨率。為了對付通膨,各國央行祭出升息等應對措施,例如美國聯準會將聯邦利率拉到5%至5.25%的區間,為13年來新高。
根據經濟學理論,利率提升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抑制投資,造成經濟衰退;當經濟衰退,消費者消費意願降低,就會拉低物價漲幅,達到抑制通膨的效果。經濟衰退的同時,也會造成企業裁員,進而提升失業率,同時降低薪水上漲的壓力,對抑制通膨也有幫助。因此在過去1年中,「失業率」是全球經濟學家密切關注的指標,若失業率上升,就代表經濟衰退,薪水漲幅降低,通膨將會減緩,升息奏效。
弔詭的是,美國失業率不但沒有提升,還不斷下滑,今年1月、4月以3.4%的數字創下53年來的新低,因此市場有人認為,這次升息並未造成經濟衰退。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失業率下降,但勞工的工時也在下滑,而這是經濟衰退的訊號。
美國2022-2023年失業率變化(圖/Trading
Economics)
美國人每週工作時數降至34.3小時,創3年來新低
相較於失業率,投資人比較少關心工作時數,但那也是重要的經濟成長衡量指標。經濟學者關注工作時數與經濟景氣之間的關係達數十年之久,1980年代的資料顯示,製造業公司與員工工時的關係是一個衡量經濟狀況,非常週期性、一致性的領先指標。當工作時數降低,就意味著經濟衰退即將到來。到了今日,工作時數的變動仍舊影響著整體經濟活動,因此是衡量經濟成長的指標,工作時間越長,經濟成長越穩定。
原因在於,當企業發現消費者逐漸減少消費時,會擔心景氣下降,因此調整員工的工作時數,作為因應經濟不景氣的方針之一。相較於裁員等較為激烈的措施,不少企業會先透過縮減工時等和緩的措施來因應市場狀況,畢竟裁員有資遣費等成本,經濟回溫後要招募員工也不容易,而調整工時是彈性較高的做法。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的民營企業、製造業、運輸業、建造業、零售業、醫療部門的工作時數皆呈現下降趨勢。新冠疫情前夕的2019年12月,美國人每週工作時數平均為39小時,雖然新冠疫情造成工作時數驟降至34.1小時,但經濟快速復甦,2021年1月的工作時數回升至35小時。然而過去1年,工作時數節節下滑,而今年5月更下滑到34.3小時,創下3年來的新低,也低於2019年的平均值:34.4小時。
美國2020-2023年每週平均工作時數變化(圖/Trading
Economics)
勞動參與率下降,導致失業率創53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今年6月美國兼職希望轉正職的人數增加了45萬2000人,是近3年來最大增幅。但今年上半年美國雇主平均每月招聘27萬8000名新員工,5月的資遣人數也比2019年的每月平均值低14%。公司減少工時的同時也在招募新人,這是不常見的狀況,失業率也降到53年來新低,為什麼?
原因在於勞動參與率下滑。《富比世》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前夕,美國勞動參與率是63.3%,而疫情爆發後兩個月,勞動參與率降到60.1%,代表代表美國新增800萬不願工作的人口。儘管現在有些回升,但僅約62.5%。而失業率的計算公式是總失業人口(沒有工作但積極找工作的人)除以所有勞動人口,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人並不算失業人口,因此造成失業率下滑的狀況。
我們每天到公司上班、下班,每一次的打卡,都被經濟學家記錄著,檢視著。工作時數變化能用來衡量經濟走勢,通常工時下降代表公司即將進行裁員,同時也暗示經濟衰退即將到來。雖然這次失業率因為勞動參與率下滑而沒有提升,但勞工平均工時卻下滑,代表有不少企業出現勞動力過剩的狀況,這對經濟來說並不是好消息;也有學者擔憂,工作時數減少,未來有可能爆發裁員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