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早報 盤後分析 專欄文章 大盤財經 報告搜尋
 

就勢論勢-犧牲隱私換瀏覽體驗?Cookie將退場 揭密Google新追蹤工具ID Solution
(2023/06/16)
•作 者:風傳媒

作者:郭家宏

瀏覽網站時,大家一定看過畫面下方或側邊跳出提示訊息,顯示該網站設有Cookie,問你是否同意被追蹤,如果不同意,你就無法瀏覽網站,只有按下同意,你才能進去網站。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按下同意按鈕,心裡卻或多或少覺得怪怪的。

簡單來說,Cookie是一種追蹤網頁瀏覽行為的工具,它也能記住你的密碼,幫你省下時間;但它引發不小的隱私爭議,推出者Google也遭到批評。因此Google計畫將Cookie退場,以ID Solution取代。那麼ID Solution是什麼?對我們的隱私又有怎樣的影響?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網路廣告的運作模式。 

網路廣告前的3層運作

數位行銷、電子商務暨商務賦能新創AnyMind的媒體成長部資深經理林憶如解釋,網路廣告系統有廣告主與媒體端/App開發者兩方,中間透過DSPSSPAd Exchange等角色進行串接。我們能在網頁看到廣告,代表有廣告主下廣告給你,而廣告主通常是品牌主,例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想要打廣告的廠商,他們會在各種廣告平台下廣告,並且設定受眾輪廓,例如要給怎樣性別、幾歲的人看到廣告。我們之所以能在網頁看到廣告,是因為媒體端/App開發者在網頁上挖出廣告版位,透過中間的串接系統,讓廣告主的廣告能顯現到網頁上。

我們看到的廣告,一方面取決於廣告主的設定,二方面取決於我們的瀏覽行為。廣告主會設定廣告受眾,但70%決定在瀏覽行為,若我們常看汽車的網站,就更容易看到汽車的廣告,因為系統會判斷,我們跟汽車的關聯度較高。

在廣告主與媒體端/App開發者兩方之間,還有DSPAd ExchangeSSP三者。DSPdemand side platform)主要服務廣告主,廣告主能透過DSP,選擇要投放廣告給誰,並且上傳廣告素材;而SSPsupply side platform)主要服務媒體端/App開發者,協助他們設計廣告版位,建立廣告單元。DSPSSP兩者透過Ad Exchange串接,很像是股票的交易所,讓廣告主的廣告能與媒體端/App開發者的廣告版位媒合,讓我們看到廣告。

就利潤而言,廣告主希望廣告成效可以最大化,希望愈多人點擊連結並下單;對於媒體端/App開發者來說,他們希望可以從廣告主得到最多的廣告費用。而CPMcost per mille,每千次曝光成本)是評估成效的指標,它指的是每千次廣告曝光的費用,如果CPM愈高,代表廣告版位的價值愈高,媒體端/App開發者可以賺更多。而CPM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點擊率、轉換率等等,兩者數值愈高,代表廣告主更願意出高價;要讓廣告主願意出高價競標,代表受眾定位要夠精準。 

Cookie:提升瀏覽體驗,但犧牲隱私權

不同的媒體端/App開發者會提供不同的定位方式,例如Facebook會用性別、興趣等項目定位廣告,而Google則用Cookie追蹤用戶在網路上的行為,以協助投放廣告。所以Cookie是提供定位的工具。林憶如說明,「Cookie很像是一個小文件,當你去瀏覽網站的時候,它就會指定一個檔案給你,有點像是標籤,記錄你看過的東西。」

Cookie常見的一種應用是記住密碼,讓我們不用再輸入1次密碼就能登錄;另一種應用,是逛網拍會記錄購物車內的商品,讓我們不用每次離開網站之後,又要重新將商品放進購物車。雖然有隱私上的爭議,但林憶如指出,Cookie剛推出的時候,「也是希望使用者能有好的體驗,」例如登錄網站可以不用每次都重新輸入密碼,或是不用重複將商品加入購物車等。但近年使用者的隱私意識增加,大家開始關注Cookie對隱私的影響。

現在進入網站的時候,都會有個小彈窗,告知使用者該網站使用Cookie,如果不願意接受,就不能瀏覽網站。但對媒體端/App開發者來說,Cookie攸關從廣告主來的廣告費營收,因為它能追蹤使用者,提供更準確的消費者輪廓。對廣告主來說,Cookie也攸關廣告的效果。總結而言,Cookie對廣告主與媒體端/App開發者都有利,也能提升我們瀏覽網頁的使用者體驗,但會犧牲隱私。

而且近年隱私權意識高漲,歐洲通過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法案,美國也有CCPA(加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加上社會大眾的隱私權意識,這些力量迫使Google終止Cookie,若不如此做,Google業務可能就會受到法律的限制。另外,如果Google不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用戶可能就會避免使用Chrome,而是使用其他的瀏覽器,例如沒有CookieSafari 

ID Solution:追蹤網頁瀏覽行為,但不記錄個資

於是,新的網頁追蹤技術ID Solution誕生。與Cookie不同,Cookie是直接追蹤使用者,會記錄到個資,但ID Solution會用ID指代瀏覽者,而ID會經過加密處理,讓系統可以追蹤ID的瀏覽行為,但不會知道ID背後的個資。林憶如表示,傳統的Cookie不僅會記錄瀏覽紀錄、消費紀錄與信用卡等資訊,還會開放給第三方,代表第三方有機會看到瀏覽者的個資,但ID Solution不會有這些問題。

除了保障隱私之外,ID Solution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能跨應用程式、跨裝置追蹤瀏覽行為。Cookie只能追蹤網頁的瀏覽行為,如果換了app,或是從手機改用電腦、平板等其他裝置就無法追蹤,但ID Solution可以。例如有女生在購物網站看到雅斯蘭黛的廣告並點擊,如果她接下來在美圖秀秀app用同樣的email登入,且美圖秀秀與雅斯蘭黛都參與在ID Solution的生態圈中,雅斯蘭黛的廣告就可以出現在美圖秀秀的app裡面,增加廣告的曝光度。

ID Solution希望可以在達到廣告成效的同時,也能保護用戶隱私。但林憶如也指出,ID Solution效果要好,並帶來實際的產業效益,需要廣告主與媒體端/App開發者共同使用,因為ID Solution通常由第三方提供,除了廣告主用,媒體端/App開發者也必須使用,追蹤才不會斷掉。 

保障隱私關鍵步驟:定期清理歷史紀錄

對使用者來說,在ID Solution的時代,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隱私?

林憶如認為,跟Cookie相比,ID Solution可以解決使用者隱私相關的疑慮,因為ID有加密過,使用者的個資不會暴露。但也提到,Google本來要在2022年將Cookie退場,但後來延到2023年,現在又延到2024年,而且未來還可能再延。因為Cookie還沒退場,所以使用者還是要做好隱私的自保措施。

林憶如建議,使用者最好每個月就更換密碼,因為有心人士很容易透過密碼找到個資。安裝網站外掛也要小心,因為有暴露個資的風險。另外,也可以定期清理Cookie和緩存,大概每半年清一次,把Cookie跟歷史紀錄刪掉,才不會暴露在網路環境太久。就算是在ID Solution的時代,使用者還是可以定期清理緩存和歷史紀錄。 

台灣對ID Solution持開放態度 日本、東南亞較保守

而對數位廣告產業來說,Cookie停用將會導致廣告無法精準投放給消費者,但ID Solution也會帶來新的機會,不僅能彌補Cookie的隱私權爭議,還可以跨裝置、應用程式,這是ID Solution相較於Cookie的新特點。

AnyMind也觀察台灣、日本與東南亞的數位廣告市場。林憶如指出,台灣市場很成熟,也願意採用新技術,因此很多新技術推出後,常在台灣做嘗試,例如ID Solution,台灣就積極思考該如何採用。日本是亞洲最大的數位廣告市場,規模也不斷成長,但面對Cookie的退場與ID Solution的到來,日本態度較為保守與觀望。

至於東南亞,過去幾年的成長力道主要在雲端,因為電商蓬勃發展,帶動數位廣告產業。印尼、泰國、菲律賓與越南的成長速度都飛快,但他們對於Cookie退場的意識沒有很高,所以跟日本很像,東南亞市場對ID Solution的態度也較為保守。

過去,Google使用Cookie追蹤我們的網頁瀏覽行為,不僅能提升使用者體驗,也協助廣告主精準打廣告,並讓媒體端/App開發者獲得廣告收入,創造多贏。然而Cookie有隱私的爭議,在法規限制與消費者隱私意識高漲之下,Google被迫將Cookie退場,因此市場誕生ID Solution解決方案,不僅保障使用者隱私,也為數位廣告市場帶來新機會。當然,網路世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未來我們還是要多留心自己的隱私,定期清理緩存和歷史紀錄,才能保障自己的資安。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