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早報 盤後分析 專欄文章 大盤財經 報告搜尋
 

產業評析-EPS曾飆近50元!AI晶片、半導體廠氣泡殺手揭密
(2024/03/13)
•作 者:商業周刊

文●王貞懿

 

印能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洪誌宏。(攝影者●程思迪

坐在沙灘上,眺望著湛藍的海洋,再淺嘗一口手中清涼的香檳,一顆顆氣泡所創造出透心涼的快感,彷彿能讓人忘記憂愁。 

氣泡能增添飲料口感,在生活中是個加分項,但若發生在半導體封裝領域裡,則是不折不扣的「信賴性殺手」。因為只要有一顆一微米的小氣泡,都可能讓涉及生命安全的車用半導體,或是一顆喊到三萬美元的AI晶片失效。 

在台灣,就有間即將要登錄興櫃的公司,靠著獨門的「除泡」技術,創業短短不到十七年,就從默默無名變成曾寫下年EPS四十九.九八元的隱形冠軍。 

它是印能科技,其客戶不只有全球前十大封裝廠,連前十五大半導體公司扣掉IC設計廠,有七成都是它的客人。該公司的壓力除泡烤箱,在2.5D以上的先進封裝市占率更高達九成。 

毛利率高達65%,遠勝同業 

觀察同樣身為先進封裝設備的業者如弘塑、萬潤,毛利率約落在四成到五成上下,這已優於一般設備同業,但印能卻能做到六五%。有這種底氣,是因為打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印能董事長洪誌宏就在挑戰業界認定的「不可能」。 

「人兩腳,錢四腳,你怎麼賺錢?」洪誌宏打趣的說,「讓錢來追你才快啊!只有你能解決的問題,客戶才會不斷的掏錢來買。」但玩笑話的背後,其實是他很清楚——好做的事,輪不到印能,要靠做Me Too的產品去砍價換訂單的市場,他也不想玩。 

啪嗒!一支白板筆從洪誌宏的手裡落下。「這是什麼?物理現象,就像封裝過程裡產生氣泡一樣,你逃都逃不掉。」交通大學電子物理所畢業的他,像個熱情的老師在董事長辦公室裡的白板前解釋。 

從一九六○年代覆晶(Flip Chip)封裝技術被發明以來,氣泡問題就一直存在,因為不同的材料要封裝在一起,因表面張力還有膠材的流動性等問題,氣泡的產生不可避免,只能定義它不能超過多大,或要求它不要發生在哪些地方。 

在印能的產品問世前,半導體界都是通過製程改善、材料改善,將氣泡問題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當然也包含在封裝產業,一路從小小工程師做到台灣第二大封測廠力成經理的洪誌宏。 

二○○七年,他決定自己跳下來,心無旁騖的解決這個一定會困擾業界的問題,因為隨著半導體越做越小,堆疊的越來越密、越不規則,對氣泡的容忍度會逼近零。 

一開始,業界朋友聽到都直呼:不可能!因為這大大顛覆了行業內至少三十年以上的認知:從規範在哪裡不能有、限定氣泡大小,到印能定義出「沒有氣泡」這個規格。實事求是的洪誌宏很快就捕捉到我眉眼間對「不是說逃不掉嗎?」的困惑,馬上補充道:「沒有氣泡,就代表用非常高解析度X光或超音波儀器去照,都照不到。」 

第二個門檻,是說服本就半信半疑的客戶,花上少則三到五倍,多則逾十倍的價格來買印能設備。初期,它只能靠免費測試機給客戶親身體驗,等到材料配方驗證可行,客人才下單。下次換一組新配方,客戶又來問印能幫不幫得上忙。他們就再做實驗設計、模擬,努力解決客戶的問題,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一點一滴攢下信任感和實戰經驗。 

找客戶難嗎?洪誌宏倒沒有很困擾,因為他知道產業的痛點就在此,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最難的是,如何在竹苗地區與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競爭,用有限資源吸引到的人才,嘗試解決數十年來,幾千、幾萬個工程師都沒解方的題。 

反覆測試,17年做一種產品 

「因為不好做、不容易做,所以我們成立十七年來,只做一件事情。」他笑著說,自家的主力設備就兩個型號,第二個還是第一代的升級版,相當於就只有一個產品。「『挑戰不可能』是董事長最常說的話,」印能財會部副理陳怡君說,「事情該怎麼做就去做,不論難或簡單。」 

堅持挑戰不可能的態度,讓印能自己拚出一門原本不存在的生意,創造一間人均年營業額約一千一百萬的公司。 

但想挑戰不可能,原來也可以有方法。「我都鼓勵員工去嘗試用越新奇、越奇葩的方法來做,因為也許它有用。」洪誌宏解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直用老方法、舊思維在想,不如嘗試去「做」,這是他的親身體悟。 

現在印能用在解決氣泡問題的技術,最早出現在印刷電路板(PCB)製程,若非為了寫專利而去研究,他根本也不會發現。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不同的條件,例如半導體封裝所需的烘烤溫度,遠比PCB來得高,設備零組件該怎麼提升?不同產業遇到的製程問題不同,該如何一一突破? 

起初,印能產品也是七零八落,時好時壞,「那就要回到最基本的,通過實驗把真正問題搞清楚。」他舉例,壓力烤箱該如何升降溫晶片才不會受傷?有些材料甚至需要「按摩」,得在升降壓之間來回操作,這些都需要動手做。當解決的問題夠多了,對事情的掌握自然更透徹。 

許多人嘗試四種方法,就停下來,但說不定第五種方法就成功了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要放棄,你的世界就可能變得無限大。」態度是洪誌宏最重視的價值,因為態度反映人的心。他認為,一個想把事情做好但能力有限的人,會自己不斷嘗試、不斷進步。 

印能用十七年鑿深一口井,成功以除泡專家的形象,在半導體業內打響名號。它甚至能通過事後補救來除氣泡,讓前一段點膠製程不必那麼完美,替客戶省下調機工程師人力、材料消耗、產能占用等成本。 

賣解決方案,提升產品良率 

「我還是要強調省錢事小,印能的價值是品質的提升。需要用到先進封裝的東西都很貴,像我們的AI晶片一顆三萬塊美金,它一爐裡面可能有一百顆,出事情的時候三百萬美金沒了,」一位全球GPU晶片龍頭在台灣負責封裝外包的主管解釋,因此他們不會冒險讓封裝廠更換設備供應商。 

他指出,印能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賣的不是死的設備,而是解決方案,甚至能在發生異常後修補。「這對封測廠來說,他既不用賠償客戶錢,客戶又能繼續賣他的IC,這件事情的價值,絕對比賣好設備、讓設備不出問題還高得多。」 

做的事情不一樣,價值自然不同,創業早期,印能的設備售價甚至比公司的實收資本額還高,但這些大客戶依然埋單。它也不曾自輕,用台灣員工成本,就不能賣外商的價格,做頂級的售後服務。身為領頭羊的印能,遇到的問題是怎麼守成。 

印能的研發同仁不只要把產品設計做出來,還經常被追問:「這個設計能寫專利嗎?專利能達到保護的效果嗎?」 

但更重要的是,該如何替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因為專利能防君子,卻防不了小人。何不反求諸己,做到不怕別人來抄?「對手能抄到的都是量產型的產品,我們早就又跑贏了兩、三年。」洪誌宏自信說道。 

十七年的專注,不代表印能的功夫只能用在除泡,難解的散熱、翹曲問題都是它正在進攻的目標。 

他認為,唯有領先,才能掌握產業話語權、定義規則,真實力才是硬道理。 

一位高考會計師及格的本土投顧研究副理指出,印能是少見技術開發比客戶領先的設備商,此價值被反映在它超過六成的毛利率上。隨著先進封裝的趨勢,印能將長期受惠。但短期風險上,客戶是否導入印能產品,取決於他們對自家產品信賴性的要求到哪,因此訂單會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 

原來,所有技術選擇背後,是不同願景和意念拚搏後的產物。就像是解決氣泡的方法很多種,但誰的方法可以讓客戶最無痛切換?印能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願景高度,就決定了這間公司的本質與競爭力。

本文由商業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