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早報 盤後分析 專欄文章 大盤財經 報告搜尋
 

就勢論勢-美中關係深陷風暴
(2023/01/16)
•作 者:台灣銀行家

撰文:Matthew Fulco傅長壽

雖然兩國短期之內都想緩解緊張關係,但長期競爭已成定局。

20183月美中爆發貿易戰以來,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就不斷惡化。人們一度以為川普時期的美中關係已達歷史低點,但20228月的新聞跌破了人們的眼鏡:在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後,中國高層表達震怒,暫停與華府的多項高峰對話。

在那之後,兩國都一度表示希望懸崖勒馬,原因不難想像。習近平順利贏得第三任期,不再需要那麼公開的表達反美立場,其國內「清零」政策嚴重傷害經濟,不需要增加另一個美中關係不穩定的麻煩。

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來說,美國國內資源吃緊,但民主黨的期中選舉優於預期,在這時候穩定美中關係,可以避免再次陷入外交政策危機。畢竟華府同時正忙著幫烏克蘭抵抗俄國入侵;同時還得密切關注行事反覆無常,手中擁有核武的北韓,以及試圖擁有核武的伊朗。

在美國某些進步派人士心中的理想世界裡,穩定的美中關係不僅能夠強化國際合作,應付氣候變遷;同時又不會讓華府做出不合理的讓步,例如降低對台灣的支持。中國之前甚至暗示過,如果美方繼續支持台灣,雙方的氣候合作可能無法繼續進行。

但在拜登和習近平11月會面之後,兩國都表示將重啟自裴洛西訪台以來一度暫停的氣候問題談判。白宮表示,「兩位領導人同意,授權重要高階官員在這些議題和其他問題上保持溝通,進行更深層的合作。」

中國和美國分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前兩名。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如果中美無法共同因應氣候暖化問題,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做什麼都是杯水車薪。

另一方面,1211日也有多家媒體報導,美國預計在近期內派遣代表團訪中國,團員包括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以及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繼續討論上個月印尼G20拜習會的相關事務。訪中國同時有兩項目的,一方面,它將如美國國務院聲明所說,「繼續負責任地處理兩國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尋找可能的合作領域」;另一方面,也是在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023年訪中國預先鋪路。

大國競爭的悲劇

美中關係最理想的走向,是找到一種方法處理兩國之間的各種歧見,並在可能合作的領域攜手並進。只要北京方面有心要做,其中一個可以合作的領域就是氣候變遷。

另一方面,美中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也不會中斷。雖然拜登政府剛剛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打擊中國半導體業,中國因此向世貿組織提告,相關爭訟可能長達數年。

有些分析師認為美國主動開戰毫無道理,但其實中國的掠奪式重商主義,很久以前就開始影響美國的經濟,一直逼得美國必須做出強硬回應。中國對美國發動的經濟戰,早在多年以前就已在檯面下開始,比如偷竊智慧財產權、強制技術轉移、無視自己在世貿組織上做出的承諾,繼續實行進口替代,以及讓美國出錢茁壯中國的製造業。

中共高層不太可能沒想過怎樣的手段才能最有效削弱美國產業實力,只要美國產業不斷外移,長久下來,美國整體製造業實力一定會削弱。這樣的傷害在和平時期也許還能承受,但局勢一旦動盪,就會為美國帶來災難。

如今北京已經發現,美國開始認真守護自己的利益,不會再讓中共繼續利用美國的科技來升級人民解放軍;也不會讓中國繼續用拉攏美國企業的方式,來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中之間的「科技戰」往後將繼續影響兩國之間的關係,但還有一個更大的歧見是台灣問題。這兩大強權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除了同樣希望避免戰爭以外,幾乎完全不同。

習近平明確表示希望積極吞併台灣,而且即使他最近再次強調希望能夠和平統一,依然不放棄武統的可能性。自毛澤東以來,每一位中國領導人都主張統一台灣,並且將其視為「神聖使命」。而習近平是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強大軍力,可能可以打贏台海戰爭的領導人,即使美國協防台灣也不例外。

美國一直堅持「一中政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政府;但對於台灣,美國並未認同那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外,從華府的角度來看,「一中政策」有個前提,那就是北京與台北當局能夠以台灣人民接受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

但台灣人民並不想成為下一個香港和澳門。這使美中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而且越來越難用政治方法解決兩岸爭議。

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步步為營,與日本等盟友一起加強軍事硬實力,防止中國對台動武;同時也得找出方法,阻止北京利用灰色地帶不斷侵蝕台灣的民主,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侵占台灣海峽。

一方面我們可以理解,美國為何至今為止已經投入大量資源,準備應對最壞的狀況;但另一方面,讓中國明白,它對台灣的恐嚇威脅將付出重大代價也非常重要。(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本文由台灣銀行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