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早報 盤後分析 專欄文章 大盤財經 報告搜尋
 

投資觀點-財富管理助攻 更智慧和時尚的台灣未來
(2024/05/09)
•作 者:台灣銀行家

 撰文:張嘉伶

資金東風已吹 台灣拚資產管理中心還缺哪些拼圖?

沿著台61線西濱公路從台北往南走,車行抵苗栗開始,眼前出現一座座離岸風機矗立在右手邊的台灣海峽,根據經濟部今年年初統計,台灣已建置286座離岸風機,發電量更突破2GW;沒有人想到,這條被稱為「窮人高速公路」的台61線,竟然吸引國際上許多的私募基金、主權基金在這裡競逐。

外商投入這項台灣最大的能源轉型基礎建設,已經達新台幣2,681億元。

國際資金逐利而來,為什麼他們看中這曾被《經濟學人》雜誌形容為「全球最危險之地」的台灣?這就是台灣的機會;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為全球舉足輕重的跨國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喬治•沃克(George H. Walker)強調:「台灣是極為重要的投資地點,在許多重要產業都擁有世界領先的公司,而且儲蓄率非常高,金融體系強健,國內企業力量強大。」

不只能源基礎建設讓外資趨之若鶩,台灣強韌的半導體產業更吸引國外私募基金前來,也因此,台灣在半導體相關產業鏈、風力發電等投資案挹注下,核准來台投資金額多維持在百億美元以上。

即將於520上任的賴清德總統,顯然觀察到了台灣的機會!他在總統大選投票前的政見發表會上強調要鬆綁法規,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也呼應指出,台灣的產業發展已達到重要的轉捩點,需要更前瞻性的產業發展政策。他認為,結合科技製造與金融資產管理的政策將對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永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台灣確實站在一個非常棒的起跑點,我國國民生產毛額已經從新台幣17兆元晉升到23兆元之多,成為全世界第21大經濟體,金融業也打造出相當豐碩的成果,年產值已經有新台幣1.45兆元!而賴總統上任的重要金融政策之一是將台灣打造為資產管理發展中心;現在資金東風已吹起!台灣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還缺哪些拼圖?從法規鬆綁、發展策略到更多人才的訓練與國際對接,都成為賴總統就任後的考驗,也是決定台灣能否再次脫胎換骨的關鍵。

台灣擁有龐大的超額儲蓄

台灣的金融業兢兢業業,過去幾十年來的成果相當豐碩!我國年產值達新台幣1.45兆元,占GDP6.41%,創造了百萬的工作機會,同時也創造了百兆元以上的資產。銀行業有66.2兆元,保險業有35.7兆元,證券市場更高達51.5兆元。

金融業不僅僅是壯大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更是推動台灣產業進步。財政部曾主導境外資金匯回專法引導資金實際匯回新台幣3,351億元,創造國內投資1,757億元,而專法落日後,大量的資金也即將出籠。這些經濟豐碩成長的果實能否帶給台灣新一輪的蛻變?

資金東風已吹起,然而經濟實力的強勢展現,卻也是壓力之所在,若儲蓄遠大於投資,代表財富閒置,企業投資不振,家庭有錢不消費,不利未來經濟發展,我國超額儲蓄連續幾年都超過新台幣3兆元,去年超額儲蓄率15.46%明顯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南韓僅1.3%、日本3.3%,也遠高於美國的負4.2%。央行曾提出三大解方,像是增強民間部門參與公共建設量能,引導民間資金發展金融服務業及財富管理業務。

因此即將上任的總統賴清德認為,金融業面臨幾個困難但可以突破,第一,國內的投資標的還有待提升,來消化金融業的資金。第二,應該要更進一步的鬆綁,讓金融業有更寬廣的發揮空間,金融業也面對了數位轉型、淨零轉型等各項挑戰,「我擔任總統,一定擔任金融產業的靠山,好好來推動金融產業」。

地利:AI產業優勢+財管的需求將對接

有了資金豐沛、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賴總統也看好台灣應該有機會成為資產管理發展的理想場所。首先,台商在亞洲供應鏈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不僅帶動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也為台灣吸引外資提供了實質機會。其次,台灣的AI高科技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這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機會。此外,台灣的高資產客群財富正快速成長,為資產管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台灣的人口結構呈現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這使得財富傳承成為了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資產管理行業來說,提供專業的財富管理服務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市場需求。而台灣AI產業基礎建設優勢與財管的需求將對接,這正是「主動式投資」的重要意義!

資金雖多 投資配置潛藏隱憂

儘管台灣不缺錢,但如果不把資金引導進入投資實質基礎建設,錢自然就迅速流向股市和房地產。政府應該正視,只是炒股和炒樓,對台灣的未來並沒有太大幫助。

從先前新聞看到國內許多散戶追逐ETF狂潮,大多聽信5%至8%的收益率就狂買,顯現台灣的資金確實充裕。但散戶資金投資仍偏愛壓寶某種類型的金融商品,不僅投資風險高,資本市場發展也不均衡。還有一個隱憂,就是當景氣循環變化時,股市也可能因此受到波動。

風險還不止於此。台灣的保險資金都前進國外購買債券、股票等。保險業資金達新台幣32兆元,有69.6%投資國外,其中61.9%投資有價證券,投資國外公建約7,500億元、占2.2%,包括國外基建PE、基建類REITs、基建相關債券、美國地方市政債等。先前美國債市跌價,美元又強勢,壽險業者就要承受雙重損失。但壽險業實際投資國內公共建設約新台幣1,300億元、占可運用資金0.38%,比重確實有點太低!

台灣新基建吸引全球私募大咖投資

如前所述,台灣許多新興基礎建設卻吸引了全球前幾大的私募基金來投資。例如,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不僅參與了台灣離岸風電3-1期,還參與離岸風電3-2期競標;美商貝萊德(BlackRock)與日商丸紅美國、ISQI Squared Capital)全球頂尖基礎建設投資基金,不但投資桃園固體再生燃料(SRF)發電廠,還投資新北、台南、高雄等地長照機構。此外,還有加拿大魁北克退休金管理機構CDPQ與德國私募股權投資協會BVK都來台投資風電與倉儲物流,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50億元。

CIP財務長徐正穎認為,台灣是一塊非常具有開發潛力的寶地,CIP是唯一特別開設能源轉型基金的大型基金,ETF規模約新台幣1,200億元,並希望將丹麥的綠色能源轉型經驗引進台灣。

由於國外私募基金市場正發生變化,全球資產管理業已如火如荼地推動責任投資、永續金融,並陸續推出影響力投資基金,希望把握住長期穩健的報酬,並將他們的經營管理知識帶進台灣。當然,他們也會希望尋找台灣的金融業者一起合作,因為有不同階段的金融投資需求。

成為資產管理中心還缺哪些拼圖?

立法院相當關心台灣充沛的超額儲蓄,日前在財政委員會舉辦的專案報告上,多位立委關心如何能引導金融業資金投資國內公共建設,敦促政府是否能提出更多誘因。在金管會調降風險係數,鼓勵未來投資公共建設型私募股權基金及投資5+2產業等創投基金下,壽險公會及金管會看好保險業資金將投資公共建設新台幣3,900億元的目標。

有壽險業者指出,公建型私募基金(PE)對保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確有幫助,因為壽險資金不能直接投資開發型公共建設、風電上游的海事工程技術等。因此,接下來的發展,端視未來私募投資策略是否符合壽險資金運用,以及預期內部報酬率(IRR)是否誘人。壽險業這塊大拼圖若能加入台灣資產管理投資,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觀察這些國際級大咖私募基金都在發揮一大功能──積極開發興建並創造案源,在初期階段由風險承受度高的機構投資人持有,待營運期且收益穩定時(De-Risk the Assets)可提供給投資大眾持有,而類公共建設資產收益平均約5%8%,且合約年限通常長達20年,屬於穩健的金融商品,也可達「普惠金融」之目的,讓穩定收益的資產不落於特定財團或回到政府的手上,藉此可增加資產效率與透明度。

台灣的金融業者認為還缺一塊拼圖,即國際化人才尚不足,也因此,若能藉由引進國際專業機構,培養國內高階資產管理的能力,有機會在國際資產管理占一席之地。而最後一塊拼圖則是政府是否會鬆綁法令,讓更多國外的資產公司願意來台灣投資,畢竟亞洲有好幾個國家都有野心當資產管理中心,台灣若要競爭勢必得更加開放。

如此多元的投資環境,和已經吹拂的資金東風,或許仍不足以成為「流著蜜與奶之地」,但台灣經過多年的蛻變與轉型,確實已經成為國際資金眼中「另類資產投資」的重要布局點。

台灣新政府即將上場,在上位者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台灣的未來。台灣擁有晶片設計與製造的優勢,能打造出世界引以為傲的科技島。在數位時代下,是否能設計出新一代的基礎建設,讓民眾生活品質更好,翻轉到院檢查的傳統醫療模式,發展為穿戴式裝置檢測、遠距醫療等新型醫療模式,保險公司還能藉此大數據來開發新產品。又如生成式AI爆夯,未來的運用將不只是交通運輸的無人車接送、智慧倉儲、智慧長照等,各種新型態場景都可以發揮無限的想像力。相信更智慧、時尚的台灣將在不遠處。

因此,將資金導入台灣,打造台灣成為資產管理發展中心,不僅能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還能強化台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為台灣人民帶來更多元的金融商品選擇。金融業若能設計出逆景氣循環的商品,將可使財富管理的拼圖更完整。(本文作者為《台灣銀行家》雜誌主編)
本文由台灣銀行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