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早報 盤後分析 專欄文章 大盤財經 報告搜尋
 

產業評析-張忠謀宣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死訊」,誰將取而代之?
(2022/12/21)
•作 者:風傳媒

作者:林彥呈

台積電日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新廠舉行移機典禮,「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在致詞時遙想當年赴美設廠的篳路藍縷,並為如今終於成真的夢想獻上祝福。但於此同時,他也當著政商名流眾人面前,宣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死訊」,成為輿論熱議話題。

在這貨暢其流的自由貿易體系,台灣無疑是相當程度的受惠者之一,但是最近這段期間,愈來愈多大人物紛紛加入敲響喪鐘的行列,強調當今世上的貿易與投資驅動力,不再將經濟效率做為主要考量,而是整體評估地緣政治、國安問題在內等更為廣泛的國家綜合利益。

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在各自的演講場合上,不約而同地提到類似觀點,這兩位本是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的忠誠信徒華麗轉身,讓人意識到當代貿易規則正在改變。 

學者:全球化還沒走到盡頭,將邁入2.0時代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過去30幾年來,全球半導體業能以高效運作,是建立在自由貿易、專業分工的架構上,如今就像張忠謀所言,地緣政治樣貌改變後,過去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已不太可能適用於未來,台灣業者遠赴海外設廠建置新產能,成為無可避免的新趨勢;重點是,台灣要以何種戰略高度,換取和美國在新興科技領域的實質合作?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全球化還沒走到盡頭,但也確實面臨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未來即將邁入「全球化2.0」時代,台灣雖然會比較辛苦,卻還不至於受到威脅。

李淳指出,以往透過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消除人為路障,大家各憑本事競爭,台灣即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一路打到現在,貿易壁壘愈來愈多,可以想見,未來世界不再是平的,將由美系、中系及歐系三分天下,可能出現好幾個集團、系統,彼此之間仍有往來及互動。就像時至今日,美中之間的投資、貿易並未完全斷裂。

換句話說,全球化還不到死亡的地步,只是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李淳表示,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美國祭出的補貼一視同仁,無論台積電、英特爾或三星,都可以憑藉同樣資格受益,亞利桑那州政府更沒有因為台積電是「T」開頭就對之歧視,反而高規格以禮相待。 

台灣是各國隊友,不是對手

針對這種嶄新的合作型態,在美國有個說法,稱之為「互補式貿易政策」,也就是考量就業需求及國安問題,希望將一定的晶片產能移到美國,但並沒有要挑戰、甚至取代台積電在供應鏈領導地位的意圖,這和當年美日半導體大戰有所不同,迄今也還沒有走回保護主義的老路,畢竟美國心知肚明,如果減損台灣的競爭力,自己也不會好過。

除此之外,歐盟不斷向台灣招手,希望擴大雙方投資合作;日本則以合資方式攜手共進,而非單獨扶植東芝重出江湖。李淳表示,從這些高科技產業發展路徑來看,台灣是各國的隊友,而非競爭對手,「只是我們會變得比較辛苦,台積電變成跨國企業,必須擴大服務各個國家。」

所謂辛苦,指的是要遠赴更多陌生的地方投資、尋找新的供應鏈,人才、資金也必須跟著移動,在這過程當中可能遭遇過去不曾碰過的難題,李淳認為,「這雖然是個挑戰,但還稱不上威脅,『目前』台灣並沒有被取代的跡象。」

這是個機會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刻,談到當前台灣政策缺口,李淳直言,政府過去大多協助國內廠商,對於海外台商較少伸出援手,未來必須將更多心思放在這方面,無論是新南向、新東向,政府應該協助台商尋找新的據點,整合供應鏈發揮最大效益。

劉佩真也說,美國是AI、超級電腦、資料中心、伺服器及航空航太等新興科技領域的領頭羊,透過台積電赴美擴大投資的契機,政府應該思考如何促進台美關係更加緊密,讓ICT業者強強聯手進行實質合作,相信將對台灣更有利。責任編輯/周岐原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