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信問題引爆風險性資產價格回檔,MSCI 世界股市自2010年高點(4月15日-5月24日)下跌約15%,歐元對美元匯率下跌約17%,甚至被認為終極避險貨幣的黃金也在創下高點後,也招受空頭襲擊。
雖然股市自2009年三月中低點至這波回檔(2010年4月15日)前也上漲達80%,任何因素,即使如歐元區赤字般市場早已知道的問題,皆可成為獲利了結的藉口。由此也可看出市場在史上最嚴重的金融海嘯後的復甦之路仍然坎坷,投資人對風險仍然戒慎恐懼,落袋為安的短期心態明顯。本來應侷限於歐元區的問題,也迅速的經由全球化銀行體系及”以鄰為壑”的匯率形勢,引發市場二次衰退的恐懼。
由於歐元區國家發行之公債過去被視為無風險資產,歐洲各大民營銀行持有部位不需提撥資本,但現在為維持信用,除了將手中的債券賤售外,銀行勢必將緊縮其他的信用(例如對東歐的放款),對象自然不只是歐洲地區,短期可能造成市場信用緊縮;另一方面歐元的貶值,勢必對其貿易競爭對手造成威脅。
以日本而言,其之所以能維持長期高負債 (負債佔GDP比率超出希臘兩倍) 及高赤字,主要的原因是由出口支撐的國內的高儲蓄率。但歐元兌日幣大幅貶值後,未來如果匯率維持目前的水準,則日本出口勢必受到衝擊。在對前景的擔憂下,日本投資人或是以日幣為資金成本的槓桿交易,便賣出風險性資產,換回日幣,從最近的澳幣對日幣的匯率大貶,以及日人喜愛的新興市場股匯市下跌,即可見貿易出口對資金出口的衝擊。
如此情形繼續,即歐元持續對日幣貶值,風險性資產繼續下跌,當然經濟可以再次進入衰退。這種惡性循環可能被打破嗎?關鍵在於投資人能否恢復對持有歐元的信心。貝萊德認為歐元解體的機會極低,歐元如解體或任何一國在現在的情況下退出,都將對銀行體系 (尤其是歐洲) 造成如同次貸般的衝擊。因此我們相信歐元主要會員國德法為維護自身利益,將持續透過歐洲央行提供體質較弱的國家援助,買入其債券,最後甚至不惜犧牲其對抗通膨的信譽,以提高通貨發行 (即FED承接房貸債券的量化寬鬆) 來承接銀行的"問題資產(政府債券)",屆時部份國家的退場,亦不至於造成衝擊。
另外全球經濟的體質亦不如雷曼前般由盛轉衰,而是由低點持續復甦,各主要經濟體存貨水準仍在歷史低點,儲蓄率亦上升,從美國就業市場亦可看出,需求可藉由收入的改善形成上升的趨勢。主要貨幣政策仍然寬鬆,部分政府的退場 (如中國的調升存準率及各國的升息或預期),也可能伺機放緩,FED今年升息的機會已大幅下降。
貝萊德認為資金終將再度回到股市,以目前歐洲股市而言,尤其出口類股,及受惠於西歐委外代工的新興歐洲各國,股價相對偏低,投資人應評估自身風險,進場承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