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內憂外患夾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內DSC廠商
(2004/09/17 由元大投顧 -王彥迪 提供)
研究標的: 數位相機

結論與建議

  1. 若以IDC、Info Trends、JP Morgan、Mizuho Securities、UBS、TRI、PIDA等7家市場研調機構對於2004~2007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平均預估資料來看,可以發現全球DSC市場規模平均年成長率已出現成長趨緩之跡象,顯示全球DSC產業已自高度成長期逐漸步入至成熟期階段,倘若欲使全球DSC產業重新邁入產業景氣另一波回春,則恐需待DSC之新機種、新功能、新市場等的刺激,所造成全球DSC市場的產品替代換機潮與新用戶之成長。

  2. 雖然目前DSC 200、300萬畫素的產品價格已跌落至低檔區水準,未來其再下跌空間應該有限,但市場的削價重心卻已有轉移至DSC 400、500萬畫素產品價格上,此對於急欲轉進DSC 400、500萬畫素市場之國內DSC廠商而言,無疑地將是一項雪上加霜之負面訊息。另外,HP DSC網路標案所引發另一波DSC的價格廝殺,也將衝擊國內DSC廠商的獲利。

  3. 2004年全球DSC主流熱門機種已進階為400萬畫素,而投顧預期雖然2005年上半年全球DSC主流熱門機種可能仍為400萬畫素,但下半年全球DSC主流熱門機種將進一步提高至500萬畫素,且DSC 100、200萬畫素機種在Camera Phone的畫素等級迅速提升下,DSC 100、200機種應會被Camera Phone所取代。

  4. 投顧認為,今年國內DSC廠商再接獲來自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機會渺茫,預期明年才有機會再次爭取來自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加上南韓系廠商逐年減少其DSC OEM/ODM訂單釋出量與美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轉向日系DSC代工廠商來看,國內DSC廠商未來將面臨來自國內同業削價競爭與國外同業積極搶單之內外夾擊,其處境恐將日趨艱難。而國內一線DSC大廠除了持續擴充其產能規模外,也需增進其OBM之設計創新能力,以產品市場區隔且朝向利基型DSC產品方向發展,並擺脫太過依賴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的枷鎖,才有機會另闢一個屬於國內DSC廠商生存之空間。

  5. 投顧預期未來國內光學元件族群P/E比區間應會在12~18倍之間,而國內DSC族群P/E比區間則應會在8~13倍之間。在投資建議上,在上市、櫃光學三雄之中,今國光(6209)上半年獲利表現依然亮麗,且其下半年在新鍍膜機台加入營運與大陸華國廠出貨量持續增加下,今國光下半年獲利可望持續成長,故建議可以逢低買進,至於亞光(3019)則可買進區間操作;而在上市三大DSC組裝廠商之中,則建議買進普立爾(2394)進行區間操作。

一、全球市場規模變化

1.投顧認為,在Camera Phone即將邁入SXGA等級,以及Camera Phone 200萬畫素機種已正式問市下,未來全球DSC市場中一般消費市場之入門機種將被Camera Phone所取代。

DSC(Digital Still Camera,數位相機)與Film Camera(傳統相機)的原理類似,但DSC是用CCD或CMOS等感測元件來擷取影像並轉換成數位資料以紀錄在小型記憶卡、或傳輸至PC之硬碟內、或儲存在光碟片中,迥異於Film Camera係以利用底片感光來記錄影像。由於DSC具有隨拍隨看、免用底片、隨意刪除、數位儲存、網路傳輸等多項Film Camera無法達到之優點,加上DSC影像輸出品質也逐步趕上Film Camera,以及DSC產品價格迅速下滑等帶動下,故未來幾年之內,DSC取代Film Camera的替代效益仍將持續發酵。

全球DSC市場通常可大致區分為玩具禮品市場、一般消費市場(包括入門機種、主流機種、準專業機種等)、高階專業市場等三大類,其中國內DSC組裝廠商目前係以一般消費市場中的入門機種與主流機種等為其主力產品,而投顧認為,由於在2005年第一季以後,Camera Phone將由VGA等級邁入SXGA等級,加上Camera Phone 200萬畫素(Pixel)機種已經正式問市,以及OmniVision預計在2004年底推出Camera Phone 300萬畫素概念機種,故未來全球DSC市場中一般消費市場之入門機種將被Camera Phone所取代。

表一、全球DSC市場機種區分一覽表

市場別

市場比重

備註

玩具禮品市場

10%

以價格低廉、操作容易、外型炫麗為主要考量,並不要求影像輸出品質與具備強大功能。

一般消費市場

入門機種

85%

以功能精簡為主要考量,現多為100~300萬畫素且搭配2~3倍光學變焦鏡頭為主。

主流機種

外型設計頗佳且協助拍攝功能多,現多為400~500萬畫素並搭配3倍光學變焦鏡頭。

準專業
機種

售價較主流機種高,且影像品質亦優於主流機種,現多為500萬畫素以上並搭配3倍以上光學變焦鏡頭。

高階專業市場

5%

具備高畫素影像感測元件、更高倍率光學變焦鏡頭、可轉換且質優之單眼反射鏡頭等配備。

資料來源:MIC,2003/09、元大京華投顧編整

圖一、DSC簡易結構圖

hspace=0

資料來源:DigiTimes,2003/11

2.投顧認為,根據全球7家DSC市場研調機構平均預測資料來看,全球DSC產業已自高度成長期逐漸步入至成熟期階段,未來尚需由產品替代與新用戶成長來帶動其產業景氣回春。

由於影像感測元件畫素的提升,加上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滑落,使得下游終端市場對於DSC的需求急速攀升,此也造成全球DSC產業自萌芽期步入至高度成長期階段。根據PIDA統計預估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DSC市場規模為4,676萬台,較2002年的2,627萬台係成長約78.00%,而PIDA認為,目前全球DSC市場合理的市場規模約在8,000萬台~1.00億台之間,故PIDA預估2004、2005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分別為6,008萬台、7,210萬台,皆較上一年度各成長約28.50%、20.00%。

圖二、1999~2005年(F)全球DSC銷售量及其年增率圖

hspace=0

投顧認為,雖然PIDA預期2004、2005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尚分別有約28.50%、20.00%的年成長率,但若以IDC、Info Trends、JP Morgan、Mizuho Securities、UBS、TRI、PIDA等7家市場研調機構對於2004~2007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平均預估資料來看,可以發現7家市場研調機構預計2005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平均值為6,806萬台,較2004年的5,840萬台是僅有16.54%左右之年成長率,而2006、2007年全球DSC市場規模平均年成長率各只為2.02%、9.37%,顯示全球DSC產業已自高度成長期逐漸步入至成熟期階段,倘若欲使全球DSC產業重新邁入產業景氣另一波回春,則恐需待DSC之新機種、新功能、新市場等的刺激,所造成全球DSC市場的產品替代換機潮與新用戶之成長。

表二、2004~2007年(F)各家研究機構全球DSC銷售量預測表 單位:萬台

年度別

2004(E)

2005(F)

2006(F)

2007(F)

IDC

5,519

6,559

7,366

8,067

Info Trends

5,260

6,330

7,120

─ 

JP Morgan

7,230

8,340

─ 

─ 

Mizuho Securities

5,050

5,900

6,750

─ 

UBS

6,470

7,330

7,020

7,120

TRI

5,340

5,970

6,460

─ 

PIDA

6,008

7,210

─ 

─ 

AVG.

5,840

6,806

6,943

7,594

G.%

24.88%

16.54%

2.02%

9.37%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編整

3.根據PIDA的統計預估資料來看,在未來2年之內,全球與國內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皆可維持有約15.00%左右的穩定成長態勢。

又根據PIDA統計預估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為68.65億美元,較2002年的60.14億美元係成長14.15%,而PIDA預估2004年全球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為78.94億美元,較2003年則是小幅成長14.99%。反觀國內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變化上,其在2003年之市場規模為3.09億美元,較2002年的2.66億美元是成長16.11%,而PIDA預估2004年國內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為3.55億美元,較2003年約是小幅成長15.00%。自PIDA的統計預估資料來看,在未來2年之內,全球與國內精密光學元件市場規模皆可維持有約15.00%左右的穩定成長態勢。

圖三、2002~2006年(F)全球與國內Precision Optical Components產業市值圖

hspace=0

4.投顧認為,雖然目前全球DSC市場主要仍由日系廠商所掌控,但在美系廠商─Kodak、HP等力爭上游下,未來全球DSC市場仍將呈現日系廠商與美系廠商兩雄爭霸之局面。

目前全球DSC市場主要仍由日系廠商所掌控,其約佔全球DSC總出貨量的80.00%左右,若以2003年Sony、Canon、Olympus、Fujifilm、Nikon等日系廠商合計全球市佔率數字來看,可以發現此日系前五大DSC廠商合計全球市佔率高達67.50%,顯示現階段全球DSC市場集中度相當高。雖然日系廠商均未太過涉入於DSC之玩具禮品市場,但對於DSC之一般消費市場卻是著墨極深,故造成全球DSC之一般消費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外,由於具備有優越的光學生產技術,並掌握多項鏡頭組的專利權,以及在消費者中所累積之品牌忠誠度與知名度,故目前是以Canon、Nikon等在DSC之高階專業市場中表現較佳。

再就全球DSC市場品牌市佔率變化來看,可以發現受到全球各家DSC廠商激烈競爭之衝擊,促使Sony的全球市佔率已呈現逐漸下滑之跡象,尤其是屈居於Sony之後的全球第二大DSC廠商─Canon,更是在2003年初時,對外誓言將奪回其在全球DSC市場之領導地位,致使兩者間的全球市佔率呈現逐漸縮小情況。另外,美系廠商Kodak在具有完整產品生產線,配合其沖印影像事業與適時的價格競爭策略,亦使其在全球DSC市場中維持約10.00%左右之全球市佔率。投顧認為,在美系廠商─Kodak、HP等力爭上游下,未來全球DSC市場仍將呈現日系廠商與美系廠商兩雄爭霸之局面。

日系廠商在2004年第一季的DSC出貨情況頗佳,且以銷售區域之銷售量分佈來看,其日本地區、北美地區、歐洲地區之銷售量比例分別為4:4:2。而PIDA認為,日本、北美等地區市場較為成熟,日系廠商欲在大幅擴展其市佔率機會有限,但歐洲地區市場的成長潛力仍在,並以亞洲(日本除外)地區市場的成長速度最快。未來日系廠商可能以歐洲地區市場與亞洲地區市場為其主要擴展方向,其中東歐地區市場與大陸地區市場將是日系廠商大舉切入之重點目標。

表三、2002~2003年全球前八大DSC品牌市佔率一覽表

年度別

2002

2003

排名

廠商名稱

全球市佔率

廠商名稱

全球市佔率

1

Sony

19.30%

Sony

17.90%

2

Canon

16.40%

Canon

17.10%

3

Olympus

15.30%

Olympus

13.00%

4

Fujifilm

14.90%

Kodak

10.70%

5

Nikon

10.40%

Fujifilm

10.30%

6

Kodak

6.00%

Nikon

9.20%

7

Casio

4.40%

Casio

5.30%

8

HP

3.30%

HP

4.60%

資料來源:MIC,2004/05、元大京華投顧編整

表四、2001~2004年(F)日系DSC廠商DSC出貨量變化表

年度別

2001

2002

2003

2004(F)

Sony

340萬台

560萬台

1,000萬台

1,500萬台

Canon

240萬台

450萬台

860萬台

1,520萬台

Olympus

300萬台

460萬台

740萬台

1,100萬台

Fujifilm

325萬台

460萬台

620萬台

850萬台

Nikon

145萬台

336萬台

550萬台

860萬台

Casio

42萬台

140萬台

280萬台

450萬台

Minolta

49萬台

94萬台

310萬台

300萬台

Konica

50萬台

58萬台

資料來源:PIDA,2004/06、元大京華投顧編整

二、產品價格近期走勢

1.目前市場的削價重心已轉移至DSC 400、500萬畫素產品價格上,此對於急欲轉進DSC 400、500萬畫素市場之國內DSC廠商而言,無疑地將是一項雪上加霜之訊息。

由於全球DSC市場介入者眾多,使得其產品售價削價情況日益嚴重。雖然目前DSC 200、300萬畫素的產品價格已跌落至低檔區水準,未來其再下跌空間應該有限,但市場的削價重心卻已有轉移至DSC 400、500萬畫素產品價格上,此對於急欲轉進DSC 400、500萬畫素市場之國內DSC廠商而言,無疑地將是一項雪上加霜之負面訊息。而為維持各DSC廠商間的整體獲利能力且避開市場削價之重心,目前日系廠商已經開始轉往生產技術障礙高,且產品毛利率較佳的單眼DSC市場。

2.近期市場已傳出,HP將於今年8月份進行其DSC的網路競標,而市場預計HP此舉恐將引發另一波DSC的價格廝殺。

目前出貨予HP的國內DSC廠商計有普立爾與華晶科等,其中普立爾出貨予HP之DSC機種為600萬畫素且3倍Optical Zoom產品,而華晶科則預訂於今年11月份出貨予HP之DSC 400萬畫素且Fix Focus產品。近期市場已傳出,HP將於今年8月份進行其DSC的網路競標,由於HP相當重視「競標價格」之因素,加上其開放網路競標給予國內DSC廠商,以及國內DSC廠商現階段幾無訂單之窘況下,市場預計HP此舉恐將引發另一波DSC的價格廝殺。倘若國內DSC廠商以低價搶得HP DSC網路標案,在HP之DSC零組件供應廠商全由HP指定下,國內DSC廠商恐難在此標案中獲得較佳之利潤。

圖四、1999~2007年(F)全球DSC各畫素ASP走勢圖

hspace=0

三、產品未來發展趨勢

1.投顧預期雖然2005年上半年全球DSC主流機種可能仍為400萬畫素,但下半年全球DSC主流機種將進一步提高至500萬畫素。

由於CCD感測元件的影像畫質表現普遍優於CMOS感測元件,故目前中、高階DSC機種多採CCD感測元件,而CMOS感測元件則多用於低階DSC入門機種或少數DSC專業機種上,2003年國內DSC廠商採用CCD感測元件與CMOS感測元件的比重分別約為55.00%與45.00%。另外,影像畫質解析度高低也是消費者選購DSC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而衡量DSC高、低階機種之標準是為「畫素」,故提高DSC畫素值則為目前國內、外DSC廠商積極努力追求的目標。

圖五、2000~2007年(F)全球DSC畫素發展變化圖

hspace=0

資料來源:IDC,2004/07、元大京華投顧製圖

2002年全球DSC主流機種為200萬畫素,2003年則提升至300萬畫素,2004年全球DSC主流機種已進階為400萬畫素(但其最大宗機種仍為300萬畫素),而投顧預期雖然2005年上半年全球DSC主流機種可能仍為400萬畫素,但下半年全球DSC主流機種將進一步提高至500萬畫素,且DSC 100、200萬畫素機種在Camera Phone的畫素等級迅速提升下,DSC 100、200機種應會被Camera Phone所取代。投顧認為,目前市場所區分之DSC 300萬畫素以下機種為低階產品,DSC 400~600萬畫素機種為中階產品,DSC 800萬畫素以上機種為高階產品之概略分類模式,在Camera Phone快速崛起後將會打破,並變更為DSC 400~600萬畫素機種為低階產品,DSC 800~1000萬畫素機種為中階產品,而DSC 1000萬畫素以上機種為高階產品。

2.雖然2004年全球Camera Phone市場仍以VGA等級產品為主,但投顧預期在2005年第一季以後,全球Camera Phone市場將邁入SXGA等級產品。

根據iSuppli統計預估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Handset總出貨量為5.21億台,其中Camera Phone出貨量為0.84億台,其滲透率為16.12%,而iSuppli預估2004年全球Handset總出貨量可達5.90億台,其中Camera Phone出貨量為1.92億台,其滲透率大幅提升為32.54%,且iSuppli更預期至2008年時,其Camera Phone滲透率還可再大幅提高至69.94%,成為全球Handset市場成長與換機之重要動力來源,也使得照相功能為Handset眾多基本功能中之標準配備功能之一。

圖六、2002~2008年(F)全球Handset、Camera Phone銷售量圖

hspace=0

2002年Camera Phone係以CIF等級產品(352*288,10萬畫素)為主,而2003年VGA等級產品(640*480,30萬畫素)一躍成為Camera Phone的主流產品,雖然2004年全球Camera Phone市場仍以VGA等級產品為主,且市場對於SXGA等級產品需求一直呈現遞延現象,但投顧預期在2005年第一季以後,全球Camera Phone市場將邁入SXGA等級產品(1280*1024,130萬畫素)。此外,Camera Phone 200萬畫素機種已經正式問市,而OmniVision亦預計在2004年底推出Camera Phone 300萬畫素概念機種,至於Samsung更誓言將Camera Phone再向上推升至500萬畫素。投顧認為,雖然Camera Phone高畫素產品因產品厚度與重量問題,在短期內無法吸引市場買氣而迅速取代DSC低階產品,惟在該問題解決之後,Camera Phone取代DSC低階產品的趨勢仍將持續發酵。

由於Camera Phone滲透率未來可望大幅提高,加上國內廠商欲以產業垂直整合方式來降低其生產成本,以及Camera Phone Module(行動電話相機模組)與DSC Module之構造相近下,使得國內光學元件廠商與國內DSC廠商近來皆積極朝向Camera Phone Module方向發展,目前包括像是大立光、亞光、佳能、普立爾、華晶科等皆已經或預計將切入該領域,惟部分國內廠商因為Camera Phone Module之模具問題未能有效解決,加上市場對於Camera Phone SXGA等級產品需求出現延緩下,導致國內廠商今年寄予厚望的Camera Phone Module之出貨量無法顯著提升,此也是造成國內廠商今年獲利不如年初預期亮麗的原因之一。

3.由於2004年第一季全球單眼DSC出貨量已超過50萬台,故PIDA預計2004年全球單眼DSC出貨量可達230萬台,較Nikon所預估200萬台的數字為佳。

單眼DSC(DSLR)市場屬於全球DSC之高階專業市場,由於其市場規模較全球DSC之一般消費市場小,加上單眼DSC市場具有較高的生產技術進入障礙,故其介入者較少,也使得單眼DSC的產品價格可維持在一定之高檔區水準。根據Nikon統計預估資料顯示,Nikon預估2004年全球單眼DSC市場規模為200萬台,其年增率為100%。由於2004年第一季全球單眼DSC出貨量已超過50萬台,故PIDA預計2004年全球單眼DSC出貨量可達230萬台,較Nikon所預估的數字為佳。Canon、Olympus、Nikon等日系廠商原為生產單眼Film Camera之專業製造大廠,其目前正積極推出單眼DSC以供原使用單眼Film Camera之消費者更換,而國內DSC廠商因生產技術問題,故現階段並無能力跨足全球單眼DSC市場。

圖七、2002~2006年(F)全球單眼DSC市場規模及其年增率圖

hspace=0

4.倘若國內DSC廠商在OBM部分能增加或結合其他附屬之功能,則其不僅可以避開已經血流成河的DSC OEM/ODM市場,且也可以增加國內DSC廠商的國際競爭能力。

現階段DSC產品除了朝向高畫素化、微小型化等方向發展外,具有大型LCD Panel、光學式手振補償功能、多媒體與防水功能、簡易操作介面與多種使用情境、高倍速Zoom Lens與高倍速Optical Lens等配備,也是現階段DSC產品積極開拓的目標。

由於國內DSC廠商多以OEM/ODM之代工生產模式為主,造成其在DSC產品之功能創新上多屬於落後日系廠商,倘若國內DSC廠商在OBM部分能增加或結合其他附屬之功能(如近期已有國內DSC廠商開始朝向與多媒體影音功能結合,像是可攜式多媒體機(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等產品),則其不僅可以避開已經血流成河的DSC OEM/ODM市場,且也可以增加國內DSC廠商的國際競爭能力,以及提升其整體的獲利表現。

表五、DSC產品未來發展趨勢一覽表

DSC產品發展趨勢

備註

快速度ASIC運算

ASIC為設計DSC之重要切入元件

體積微小型化

持續朝向微小型化方向發展,如卡片型DSC等

大型LCD Panel

 

光學式手振補償

如磁力滑動抖動補償、移動式CCD抖動補償等

簡易操作介面

 

產品差異化

如旋轉式鏡頭、高倍數Zoom Lens、高倍數Optical Lens等

高畫素DSC

持續提升其畫素等級,如800萬畫素以上DSC

單眼DSC

產品進入障礙高,具高單價、高獲利之利基型產品

多功能型DSC

如具有多媒體功能之DSC

資料來源:PIDA,2004/06、元大京華投顧編整

五、國內廠商營運現況

1.投顧認為,國內DSC廠商未來將面臨來自國內同業削價競爭與國外同業積極搶單之內外夾擊,其處境恐將日趨艱難。

國內DSC廠商目前仍以OEM/ODM之代工生產模式為主,其OEM/ODM、OBM之比重約為85.00%與15.00%。根據TRI、PIDA等統計預估資料顯示,2003年國內DSC總產量為1,507萬台,較2002年的854萬台係大幅成長76.46%,其全球市佔率為32.23%,而TRI、PIDA預估2004年國內DSC總產量可達1,970萬台,較2003年是再成長30.72%,其全球市佔率為33.74%,且至2006年時,國內DSC總產量之全球市佔率還可再攀升至37.88%,呈現緩步盤堅之走勢。

雖然TRI、PIDA預估國內DSC總產量之全球市佔率在未來2年之內還可出現緩步向上推升之情況,但自今年初迄今,國內DSC廠商僅接獲來自日系廠商─Olympus、Casio等DSC中、低階產品OEM/ODM訂單,其他包括像是Fujifilm、Konica Minolta、Panasonic等日系二線廠商之DSC中、低階產品OEM/ODM訂單,國內DSC廠商並未如期接獲,其中Casio今年雖對佳能有增加部分DSC低階產品OEM/ODM訂單,但同為Casio代工DSC組裝之Flextronics近來爭取Casio DSC OEM/ODM訂單積極,此將為佳能未來潛在之重要勁敵。至於南韓系廠商─Samsung今年也擴增其大陸天津廠DSC年產能達300萬台,Samsung預計其未來釋出之DSC OEM/ODM訂單將會逐年減少。

此外,原對國內DSC廠商DSC OEM/ODM訂單貢獻極大的美系廠商─Kodak、HP等,今年僅將低階DSC入門機種交由國內DSC廠商生產,卻將DSC中、高階產品OEM/ODM訂單分別給予日商Funai(船井工業)、Sanyo等,顯示縱使國內DSC廠商現已具有生產DSC 600萬畫素且超薄Zoom Lens之能力,但此一代工生產實力現階段並未受到國際DSC品牌大廠之青睞,加上DSC CCD高階產品的人工成本較低,以及目前全球最大DSC代工大廠─Sanyo今年將其DSC年產能擴充至2,000萬台,促使Sanyo在今年積極自全球DSC市場中搶奪DSC OEM/ODM訂單,這將使得國內DSC廠商欲以透過OEM/ODM模式切入DSC更高階產品領域進行學習練兵的期望破滅。而日商Sanyo、Funai近期的擴產搶單動作頻頻,使其亦將成為國內DSC廠商未來在全球DSC市場中極具棘手的競爭對手。

受到下游需求減緩因素影響,使得包括像是Sony、Canon等7大日系廠商在第二季末時,曾傳出將陸續調降其DSC增產計劃約10.00%,但近期市場又再度傳出Sony、Canon等日系廠商將取消此一增產縮減計劃,這是否意味著日系廠商重新看待下半年全球DSC市場需求,則需端賴其他日系廠商是否跟進取消其DSC縮減計劃,以及第四季其預測DSC出貨量能否較第三季再增長而定。

另外,由於日本政府要求日系廠商將其部分DSC中、高階產品訂單自海外轉回國內生產,加上DSC中、高階產品海內、外生產成本相當,以及DSC同一機種在日本生產產品價格通常會高於海外生產產品價格下,預期日系廠商應會逐步將其部分DSC中、高階產品訂單轉入國內生產,而國內DSC廠商原本冀望可獲得來自日系廠商DSC中、高階產品OEM/ODM訂單之美夢恐將破滅。

圖八、2001~2006年(F)國內DSC總產量全球市佔率變化圖

hspace=0

投顧認為,今年國內DSC廠商再接獲來自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機會渺茫,預期明年才有機會再次爭取來自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加上南韓系廠商逐年減少其DSC OEM/ODM訂單釋出量與美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轉向日系DSC代工廠商來看,國內DSC廠商未來將面臨來自國內同業削價競爭與國外同業積極搶單之內外夾擊,其處境恐將日趨艱難。

由於全球DSC產業已將自成長期逐步邁入至成熟期,在國內DSC廠商設計經驗逐步累積,以及DSC組裝代工利潤被壓縮下,國內二線DSC廠商生存空間恐將日益縮小,其並朝向與國內一線DSC大廠整併,而國內一線DSC大廠除了持續擴充其產能規模,維繫大者恆大之產業發展趨勢,用以更低廉代工成本迫使日系廠商持續釋出DSC OEM/ODM訂單外,也需增進其OBM之設計創新能力,以產品市場區隔且朝向利基型DSC產品方向發展,來維持其既有的整體毛利率,並擺脫太過依賴日系廠商DSC OEM/ODM訂單的枷鎖,才有機會另闢一個屬於國內DSC廠商生存之空間。

表六、2003~2004年(F)國內三大上市DSC組裝廠商DSC出貨量一覽表

公司別

2003年

2004年(F)

2004年主力產品

原預估數

下修後數

佳 能(2374)

170萬台

300萬台

公司尚未有下修數字

3.0、4.0MP

普立爾(2394)

460萬台

600~650萬台

550萬台

3.0、4.0MP

華晶科(3059)

360萬台

400萬台

公司可能會下修數字

3.0MP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

在國內三大上市DSC組裝廠商營運動態方面,首先,在佳能部分,雖然佳能6月份營收較5月份係小幅衰退2.15%,但公司預期其7月份營收將可較6月份略為成長,而佳能第二季單季營收較第一季單季是成長17.41%,惟公司預期其第三季單季營收將會與第二季單季持平,而其第三季單季獲利則會較第二季單季略為成長,且其第四季單季獲利亦會與第三季單季相當。

其次,在普立爾部分,雖然普立爾6月份營收較5月份係小幅成長2.29%,但公司預期其7月份營收將與6月份相當,而普立爾在第二季DSC與Camera Phone Module的出貨量不如公司原先預期下,公司也下修其全年度DSC與Camera Phone Module的出貨量分別為550萬台與800萬pcs。最後,在華晶科部分,華晶科今年第一季單季毛利率為7.98%,公司預期其第二季單季毛利率約近於7.98%,而華晶科以往上、下半年營收比例為40:60,公司原預期其今年上、下半年營收比例為35:65,但因下游市場需求不振之影響下,華晶科已將其今年上、下半年營收比例調整為50:50。

2.在國內上市、櫃光學三雄中,現以亞光切入Molding Glass的速度最快,而今國光的Molding Glass也已於今年7月份正式進行投產,至於大立光切入Molding Glass領域速度較慢。

Lens(鏡頭)為DSC中重要關鍵零組件之一,一般而言,依其功能大致可區分為Fix Focus Lens(定焦鏡頭)、Auto Focus Lens(自動對焦鏡頭)、Zoom Lens(變焦鏡頭)等三大類別,其中Zoom Lens依變焦能力還可再區分為Digital Zoom Lens(數位變焦鏡頭)與Optical Zoom Lens(光學變焦鏡頭)等二大細項。由於DSC中、高階產品配備Optical Zoom Lens已經成為未來必備之發展趨勢,使得Optical Zoom Lens成為國內DSC產業關注之焦點,然而早期因Optical Zoom Lens涉及多項專利權問題,致使國內所需之Optical Zoom Lens大多自日本與南韓等地區進口,但在國內光學元件廠商─大立光、亞光等推出多款Optical Zoom Lens下,不僅有助於國內DSC產業的繼續發展,也對於大立光、亞光等的整體獲利有正面之助益。

目前Camera Phone VGA等級產品大多為Fix Focus Lens且以塑膠鏡片為主,而Camera Phone SXGA等級產品則是採用塑膠鏡片搭配部分玻璃鏡片為主,惟在考量影像品質與模組厚度等因素下,非球面玻璃鏡片的使用已成為國內光學元件廠商未來發展之方向,但又由於其Lens體積極小,傳統研磨方式加工難度過高,加上也不具有量產效益,故現階段國內光學元件廠商皆積極轉入Molding Glass(模造玻璃鏡片)領域投產。在國內上市、櫃光學三雄中,以亞光切入Molding Glass的速度最快,公司預計至今年底時,其Molding Glass單月產能可達300萬片,而今國光的Molding Glass也已於今年7月份正式進行投產,至於大立光的Molding Glass預訂於明年初才會進行試產,為國內上市、櫃光學三雄中,切入Molding Glass領域速度最慢者。

在國內上市、櫃光學三雄營運動態方面,首先,在大立光部分,大立光6月份營收較5月份係小幅增長7.94%,公司預計其7月份營收將與6月份持平或小幅下滑,另公司也預期其第二季集團合併毛利率可維持在50.00%以上,且其第三季單季營運應是大立光今年四季中最差之一季,而大立光第四季單季營運可望出現明顯回升。其次,在亞光部分,亞光上半年EPS為5.01元,公司預期其第三季單季營收將可較第二季單季成長20%左右,雖然其轉投資公司─台灣理光上半年虧損高達約9,000萬元,但公司預計台灣理光第三季營運可望達到損益兩平,其第四季營運將可出現獲利約2,000~3,000萬元左右。

最後,在今國光部分,由於目前今國光的訂單與產能缺口約有20%左右,且其現階段的產能瓶頸在鍍膜製程上,故在公司的20~21台鍍膜機台加入營運後,今國光預期不僅其8月份營收可較7月份出現顯著成長,並在8~10月份的單月營收可望逐月走揚,亦即集團合併營收有機會挑戰3.00億元大關。

3.投顧建議,在上市、櫃光學三雄中,可以逢低買進今國光(6209),至於亞光(3019)則可買進區間操作;而在上市三大DSC組裝廠商中,則建議買進普立爾(2394)進行區間操作。

在全球DSC產業已自成長期逐漸步入至成熟期,加上今年下游市場對DSC需求不振,以及國內、外DSC組裝廠商紛紛低價搶單造成其獲利遭到進一步壓縮下,使得近期國內光學元件與DSC族群股價呈現修正過高P/E比之窘況。投顧認為,在全球DSC產業邁入成熟期之後,未

來國內光學元件族群動輒20倍以上高P/E比時代恐將不再復見,投顧預期未來國內光學元件族群P/E比區間應將在12~18倍左右,而國內DSC族群P/E比區間則應會在8~13倍左右。在上市、櫃光學三雄中,鮮少獲得法人關注的今國光今年營運表現依舊亮麗,其上半年稅前EPS已達到4.14元,其獲利表現優於今年初法人原先預期。而在上市三大DSC組裝廠商中,雖然國內最大DSC代工組裝廠商─普立爾下修其全年度DSC與Camera Phone Module的出貨目標,但未來大型DSC代工組裝廠商在全球DSC市場中較具備競爭優勢下,其今年EPS也仍可較去年成長。

在投資建議上,在上市、櫃光學三雄之中,今國光(6209)上半年獲利表現依然亮麗,且其下半年在新鍍膜機台加入營運與大陸華國廠出貨量持續增加下,今國光下半年獲利可望持續成長,故建議可以逢低買進,至於亞光(3019)則可買進區間操作;而在上市三大DSC組裝廠商之中,則建議買進普立爾(2394)進行區間操作。


 
 
‧相關個股:   2374佳能3019亞光3059華晶科6209今國光
‧相關產業:   影像感測元件數位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