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最具防禦力的醫療類股,今年以來的表現差強人意。根據統計,MSCI醫療保健類股今年以來上漲7.54%、MSCI製藥類股跌了4.72%、MSCI生物科技則下跌3.21%(資料來源:Bloomberg;截至6/30),主要是從3月9日低點過後,市場樂觀期待經濟復甦的支撐下,投資人風險偏好意願明顯增強,資金轉出防禦型股票,加上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醫療改革可能不利藥廠的疑慮持續發酵,導致醫療相關類股表現落後大盤。
不過進入6月,隨著多數股市因漲多進行修正,醫療類股在股市震盪下又開始發揮抗跌特性。新加坡大華銀投顧預期,市場風險意識將在第三季逐步提高,資金也將轉進兼具保守防禦性的資產,醫療相關基金不失為長期投資人可逢低介入的投資標的。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的醫療改革建議,期使更多美國人可以負擔醫療保健,同時也是歐巴馬競選時的主要政見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卻讓市場擔憂恐將損害未來醫藥業獲利,使得今年以來的醫療類股大幅走低。若從正面解讀,新加坡大華銀投顧認為,醫療保健公司數量增加,將讓更多人可以加入健保,且不像大家所擔憂的,美國醫療產業將不會有大改變,歐巴馬的醫改政策反倒會使得醫療體制更加完善。
此外,經過數個月的協商,歐巴馬政府終於在6月22日和美國製藥業達成協議,製藥業同意協助彌補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處方藥的福利缺口,並承諾在未來10年提供800億元的資金,以減輕美國老年人購買藥物的負擔。新加坡大華銀投顧認為,醫改政策短期間確實會對醫療相關類股造成衝擊,但影響程度仍應視未來醫改計劃施行細則而定。
新加坡大華銀投顧表示,醫療產業現階段的四大利多分別為:
第一、隨著美國嬰兒潮(baby boom)邁入老年,加上新興市場近年亦出現老年化現象,全球人口老化的問題隱然浮現,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預期在全球高齡化趨勢的帶動下,醫療保健產業的發展前景仍備受關注。
第二、併購一直是大型製藥公司近年來盛行的生存之道,就像近期的默克*(Merck)併先靈葆雅*(Schering Plough)以及輝瑞*(Pfizer)買下惠氏*(Wyeth),就是因為大型製藥公司在成本考量下,集中資源於研發具商業價值的藥品,並透過併購或和小型、擁有利基產品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用最低的成本以取得完整的產品線。根據Biopharma Insight,生技藥品佔臨床試驗及美國用藥核准的比例為42%和26%,較2005年的26%和18%還高。IMS Health研究亦發現,全球生技藥品銷售在2007年成長了12.5%,達751億美元,該成長速度是為傳統藥品銷售的2倍。此外,大型製藥公司因擁有充足的現金流量,在目前股市動盪的情況下,反而讓製藥公司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第三、學名藥(generic drug)將受惠於歐巴馬致力削減醫療成本,根據IMS Health統計,全球學名藥銷售在2008年成長了4.8%,達7900億美元,而獲利主要來自於中國、巴西、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印度和俄羅斯等七大新興藥品市場(Pharmerging),IMS並表示,這七大新興藥品市場在2001年時的全球醫藥市場的市佔率不過13%,2007年已成長到17%,預估到2010年將達21-22%。
第四、市場憂心歐巴馬的醫療改革政策可能會對管理型醫療組織(MCOs)造成衝擊,的確這幾年來因為醫療費用不斷增加以及失業率上升,使得MCOs的作用銳減,但醫療改革卻提升了這些組織的投保人數。另外,美國藥品福利管理者(PBMs)的估值仍具吸引力,有助於MCOs、政府以及業主控制藥品開支外,並受益於藥品使用增長和學名藥普及。展望未來,一旦美國立法通過生技學名藥(Biosimilars)將有利於PBMs,提供一個降低成本、並開啟了專利藥轉換到學名藥的機會。
醫療保健類股表現(%)
|
年初至今 |
6月 |
MSCI醫療保健 |
7.54% |
3.31% |
MSCI製藥 |
-4.72% |
1.57% |
MSCI生物科技 |
-3.21% |
4.9% |
MSCI醫療設備 |
6.2% |
1.26% |
資料來源:Bloomberg,截至2009/6/30
•相關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