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意志銀行所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數年全球面臨異常氣候的次數逐漸攀升,對全球能源及農業產生重大影響。觀察過去數月太平洋的天候,聖嬰現象出現的頻率有增溫的趨向,這也意味著美國西岸及墨西哥灣岸恐將面臨豪雨及洪水的問題,全球氣候的不穩定導致了農產品價格近年來的大幅攀升。
英國首席科學家貝丁爾也預測,全球人口在未來20年內將增加1/3,對於糧食的能源會增加一半,在可耕地面積已開始下滑的大環境下,未來掌握農產品資源的國家不論在國際或是經濟地位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保德信拉丁美洲基金經理人楊佳升指出,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拉美是全球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多種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全球名列前茅。根據泛美農業合作研究所(IICA)提供的統計資料,拉美地區就提供了全球25%的糧食和34%的油料作物(資料來源:IICA,2009/6),也直接反映出了未來拉美各國在爭奪糧食日趨白熱化的21世紀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楊佳升進一步指出,原物料雖然在拉美主要國家的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各國所出口的原物料組合不盡相同,例如阿根廷的農產品出口佔原物料出口的45.2%,而巴西則為27.5%(資料來源:
見下圖),若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則該兩國的出口可望直接受惠。
國家 |
原物料佔出口比率 |
最大宗出口比例 |
阿根廷 |
59.90% |
農產品45.2% |
巴西 |
53.50% |
農產品27.5% |
智利 |
77.30% |
礦物54.4% |
祕魯 |
76.90% |
礦物62% |
墨西哥 |
21% |
原油16.5% |
哥倫比亞 |
55.70% |
原油24.4% |
資料來源:JP Morgan,2009/10
楊佳升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國際上的知名組織,包含美國農業部(USDA)、聯合國糧食組織(FAO)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皆分別對糧食供給提出警告,認為因全球糧食存量比率將持續下降,且長期供需在「新興市場消耗上升」、「其他消耗需求(能源等)」、「耕地減少及氣候異常」三大因素影響下將更趨波動,存糧比率及農產品價格波動將會加大。
全球最主要出口交易的農產品中,穀物與大豆為最大宗,楊佳升表示,巴西與阿根廷為美國外最主要的出口供應國,主要輸出至中國為主的新興亞洲。目前巴西與阿根廷每單位面積平均生產量仍低於美國,USDA預測未來隨其生產技術提升及開拓更多種植面積下,將可提高其生產總量,並扮演全球主要的農產品供給來源。
楊佳升預期,農產品價格高漲有機會為拉美地區帶來豐厚外匯資產及強勁企業獲利,持續吸引國際資金進駐,因此,拉丁美洲市場的長線多頭氣勢可望伴隨農產品強勁的基本面得以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