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金融股在次級房貸風暴下,成為歐股本波弱勢族群代名詞。
- 但就客觀角度分析,從歐洲銀行業的風險承受度、歐洲央行(ECB)與銀行同業間的奧援程度、以及目前掌握的實際虧損情形來看,未達引發系統風險的地步。
- 現階段歐洲金融股P/E、P/B與股利率因股價過於弱勢,以致與大盤間之差距急遽擴大,長期投資價值呼之欲出,可留意Q3財報公佈期間的利空出盡契機。
- 我們認為大型行庫的財務結構相對健全,抵禦本次風暴的能力明顯優於中小型,故投資方向應側重前者。
次級房貸風暴下的受害者
美國次級房貸違約風險隨著各式衍生性金融商品(如CDO)的普及而擴散全球,不過除了美國本地金融機構外,波及層面最深者非歐洲莫屬。以道瓊歐洲600銀行及保險類股指數年初迄今(9月14日)的表現來看,跌幅分別達11.02%與7.46%,明顯落後道瓊歐洲600指數的正報酬0.68%(圖一),顯見市場對金融股的風險意識提升,並對後市感到憂慮。
隨著信貸市場的不安,各類短期債券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高度警戒,尤其是大量發行短期商業票據的銀行,而少數銀行對於上述資金的管理似乎也缺乏透明度,難免令人懷疑是否有銀行會挺而走險,將借款歸入財務報表外的從屬公司中,這類情形短期內不易一探究竟。由於現階段市場尚無法知悉有多少歐洲銀行過度涉入次級房貸市場,在投資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短期票券可能乏人問津,進而陷入流動性危機,故最壞情況並未過去。
但引爆系統風險的可能性低
不過,基於以下三點,我們傾向認定歐洲銀行業陷入系統風險的機率偏低。第一、歐洲整體銀行界擁有強勁的現金流量、風險控管能力及財務實力(大型行庫更形出色),尤其是核心資本適足率處於15年新高(圖二),故萬一陷入危機時的第一道防線相當穩固;第二、截至目前為止,因出售商業票據遭遇困難而無力維持營運的歐洲金融機構,多能向同業拆得款項,或從央行取得援助(ECB持續提供充足流動性);第三、目前已公佈歐洲金融業所受的實際損失相對有限,且受影響業務領域的風險也有所隔離,並未波及其他業務。
圖一:年初迄今歐洲金融股表現明顯落後大盤
資料來源:Bloomberg , 2006/12/29∼2007/9/14
圖二:歐洲銀行股平均核心資本適足率處於高檔
資料來源:Morgan Stanley,2007/8
當危機不致於殃及整體層面時,基於下列各項指標顯示歐洲金融股股價已被明顯低估,我們認為目前混沌未明的態勢雖存,但10月進入第三季財報旺季時,低於預期的歐洲金融股財報公佈,即是佈局(或加碼攤平)時點。
金融保險類股價格已遭低估
由於本波歐洲金融股股價大幅下修,目前平均股價淨值比(P/B)相對於大盤的比率已滑落至0.7;回顧過去20 年來,只有在2000年全球網路泡沫前夕,大盤噴出時曾經達到此一水準(圖三),如今大盤未見泡沫崩壞前的激情,但此一比率竟與網路泡沫前相彷,對照目前歐洲金融股雄厚的淨資產價值,現下的股價已相對被低估。換言之,在Fed降息使全球安度此次信用危機,未來歐股上漲機率大於下跌的前提下(本報告撰寫前,9月FOMC會議尚未召開),上述比率將得以回升。
至於與次級房貸關連性較低的歐洲保險類股日前一度遭錯殺,近日雖見回穩,但價格已見合理,由於其成長趨勢不變,我們樂觀看待中長期展望。目前歐洲保險類股平均股價淨值比相對大盤比率處於近20年相對低檔(圖四),不僅遠低於20年平均值1.66,且相對淨值折價幅度已達29%,與20年平均溢價幅度15%相較,顯示市場已過度悲觀。
圖三:歐洲金融股平均P/B相對於大盤之比率
資料來源:FTSE , Worldscope,Exshare,2007/8
圖四:歐洲保險股平均P/B相對於大盤之比率
資料來源:FTSE , Worldscope,Exshare,2007/8
歐洲銀行股長期投資價值顯現
再看這次的風暴核心─銀行股,我們以股利率(歐洲銀行業的重要投資訴求)及本益比(P/E)兩項指標來與大盤對照,發現目前同具吸引力。由於本波銀行股跌勢在各大類股中相對明顯,因此其平均股利率相對大盤股利率的利差在短期內急遽擴大至120個百分點,甚至超出2000年網路泡沫前夕的水準,直逼1991年的高點(圖五),顯示目前價位極具長期投資價值。而在未來12個月預期本益比方面,歐洲銀行股相對於大盤的比率已落至0.79,等同於折價幅度21%,創近5年新高(圖六)。
圖五:歐洲銀行股平均股利率相對大盤之利差
資料來源:FTSE , Worldscope,Exshare,2007/8
圖六:歐洲銀行股相對大盤之12個月預期P/E
資料來源:FTSE,Worldscope,Exshare,2007/8
中小型行庫營運風險高於大型行庫
以嚴謹的角度,若論次級房貸風暴在歐洲的高危險群,我們認為中小型行庫的可能性高過大型行庫,尤其是高槓桿承作資產抵押證券者,遇上信貸市場緊俏所面臨填補資金缺口的高度壓力時。一些沾染次級房貸相關CDO的中小行庫一旦發現自身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和財務結構都不足以因應突如其來的價值調整時,情況可能會變得驚險。
舉個例子,8月份德國兩家陷入困境的銀行IKB Deutsche Industriebank與國有銀行Sachsen,皆是無力償還巨額商業票據而被迫向德國政府部門及同業求助,兩家銀行的共通點是皆非資產規模龐大的行庫,財務體質也非頂尖。其中Sachsen因空殼借貸規模超過170億歐元(相當於核心資產的10倍)以致深陷絕境,被州政府出脫予Landesbank Baden-Wurttember銀行,成為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下的第一個歐洲犧牲者。所幸德國央行居間協調,在最短時間內隔離了風險,讓危機不致擴散至整個金融體系。
由於各國央行持續提供短期貨幣市場足夠的流動性,加上市場傾向Fed可能降息的預期心理使然,投資人似已逐漸擺脫對於金融股的非理性對待,近期包括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新加坡星展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等次級房貸相關負面消息,對盤勢的衝擊時間與強度皆明顯減緩,雖然危機未除(如近期英國北岩事件),且第三季財報公佈前夕不排除有盈餘預估下修的消息面利空,但我們對於類似壓抑短期股價的衝擊下,如今已傾向尋求買點而非賣點,建議長線買盤可藉由風暴期間,逢回分批從容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