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市場近日接連下跌。究竟是代表未來市場走勢的徵兆?抑或只是股市及債市長遠復甦過程的插曲?
我們絕不認為,各國政府針對金融海嘯實行的大規模財政及貨幣方案能夠根治全球的長期經濟失衡。雖然有關措施成功帶動風險資產價格上揚,漲勢甚至長達九個月,但無助減輕已開發國家的債務負擔,也不能幫助消費者減債。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等歐洲週邊國家明顯已經陷入財政困境,但我們認為不會演變成為歐元區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於週一發表措辭強硬的言論,表示西班牙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經濟改革,反映這些國家必需採取激進的措施以挽救經濟。丹麥、英國及義大利已經提出削減預算,但這只是歐洲推行緊縮措施的開端,估計更多國家將於夏季推出降低赤字方案,勢必讓股市震盪及社會動亂加劇。(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政府早前提出削減60億英鎊的預算,相較全國預算赤字只是九牛一毛,預計未來幾年將會更大刀闊斧地削減預算。)
反之,美國似乎是這次歐洲危機的最大贏家。標準普爾500指數成為年初至今表現最佳的主要指數,美元兌歐元的匯價也不斷攀升。然而,美國經濟雖已好轉,但與歐洲面對同樣的問題,就是龐大的財政赤字,這個問題需要很多年及經歷很多的痛楚才能解決。事實上,美國許多州都有縮減開支的需要,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加州。不過,由於美國為聯邦體制,所以美元不會如歐元般受壓,也便於政策協調並推行結構性改革。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新興市場整體經濟穩健,毋須實行激進措施。舉例而言,大部份發展中國家的財政赤字相對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都較低。雖然目前面對通膨壓力,但有強勁經濟作為後盾,政府將有能力化解。不過,由於投資人全面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新興國家的股市也跟隨已開發國家下跌。此外,中國有可能形成資產泡沫、泰國示威演變成暴力事件及南北韓關係最近破裂,也加深了投資人的憂慮。
上述地區的政治危機及主權債務問題都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所以市場可能會進一步下跌。然而,假如投資人純粹分析企業的基本面(雖然很難完全不受外圍因素影響),便會發現全球企業整體穩健。在金融海嘯之後,實力較弱的企業早已被淘汰,企業財務狀況已經增強,經營團隊也將焦點重新放在核心業務上。不論位於哪個國家或地區,企業發行的債券及股票仍具吸引力,尤其是盈利與結構性增長(而非經濟活動)有關,以及、或是擁有國際客戶(受惠於經濟增長保持強勁的新興市場)的企業。鑑於歐元及英鎊匯價最近下跌,可能激勵企業進行跨國併購,以「較低價格」收購資產。歐元貶值也對歐洲出口商有利。
雖然市場最近出現拋售潮,但由於利率非常低,流動資金依然充裕,在來年應會為股市及債市帶來支持。不過,由於企業的外圍環境欠佳,市場將會繼續反覆震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