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逆轉核能淘汰計畫引發爭議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德國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內部正就6座退役核電廠之重啟擬訂計畫,引發爭議。根據該計畫,倘核電廠重啟之評估結果於技術上可行且符合經濟效益,營運商必須表態是否有意願繼續投入營運,否則聯邦政府可成立國營企業接管營運。
聯邦新政府總理候選人梅爾茲(Friedrich Merz)等CDU政黨領導人認為,德國淘汰核能是歷史性錯誤,尤其在當前能源危機中,繼續使用核能將有助確保能源供應。美國西屋核電公司(Westinghouse)德國地區主管Martin Pache表示,德國核電廠的平均服務年限約為35年,尚具備再營運20年的可行性。在該計畫評估的6座核電廠中,除了Grohnde、Gundremmingen C及Brokdorf核電廠已先於2021年底關閉,Emsland(RWE集團)、Isar 2(Eon集團)及 Neckarwestheim(EnBW集團)等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亦於2023年4月15日停止營運。
然而,重啟核電並非易事,退役核電廠的拆除工作已展開,重啟的難度與成本預計將大幅上升。而目前正與CDU/CSU為籌組聯合政府進行協商的社民黨(SPD),亦明確表示反對重啟核電,並認為將為技術與經濟帶來巨大挑戰。這也凸顯兩黨間對核電的分歧看法。
此外,Eon、RWE及EnBW等3大核電營運商對重啟核電亦抱持疑慮。一方面,核能議題討論及政策於過去數年來因政黨更替而反覆拖延,使重啟核電之吸引力大降;另一方面,技術勞工短缺,以及企業需要長期購電協議、相應補償等確保獲利等,亦使其態度上有所保留。不過,渠等皆強調將遵守國家政策決定。
依據現行法律,德國自2023年4月15日起全面停用核電。鑒此,下屆聯邦政府若要重啟核電,首先必須修訂「原子能法」,這不僅程序繁複,且至少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