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第一階段將上路;共通標準奠定發展優勢
MoneyDJ新聞 2019-08-28 11:25:41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國內開放銀行即將進入實質運營期,根據官方與業界的預估,第一階段的公開資訊查詢,應該可以在近月上線,目前國銀總計已有24家參與,並有15家完成測試驗證,熱度超乎預期。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附圖)接受專訪時指出,開放銀行核心精神就是消費者資料自主權,而國內發展開放銀行有共通標準,有助降低科技業者投入的成本,成為相對鄰近國家的優勢。
金管會今年陸續拍板開放銀行的相關進程,確認採星馬的自主參與模式。當初是由金融機構與創新TSP業者成立或委託的委員會及產業聯盟,共同參與意見制定,並由財金公司訂定開放API管理平台共同的標準,以介接金融業與TSP業者,而銀行公會訂定自律規範,確認金融業、TSP業者與消費者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今年6月財金公司已將第一階段共通的OPEN API標準出爐,並接受參與銀行業者的測試驗證,根據最新統計,已有15家銀行完成測試驗證作業,分別為土銀、合庫、一銀、華銀、彰銀、國泰世華銀、兆豐銀、農金、板信銀、凱基銀、台新銀、中信銀、台銀、元大銀及永豐銀;另有星展銀測試進行中,尚有匯豐、新光銀、富邦銀、玉山銀等8家洽詢即將測試;換算即已有24家國銀參與,已佔國銀超過六成。
圖表、國內開放API運行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財金公司
林國良表示,開放銀行是數位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主要精神就是資料是消費者的,消費者有權主張資料應該如何運用,並讓產業加值提供最好的服務,發揮最大效用,效用最終也回歸消費者;而銀行則想藉提供消費者理解且想要的服務,爭取數位住民的認同,兩個趨勢就會結合在一起。
他坦言,一開始制定共通平台,只有兩、三家銀行參與,後來很多銀行意識到這是必然趨勢,必須早點了解相關型態的服務,參與的銀行比當初想的多很多。
林國良認為,台灣在發展數位環境一直有很好的優勢,包括IT製造業與軟體品質的發達,民眾對資通訊發展接受度高等,都是發展OPEN Banking很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台灣習以為常的跨行服務,像在一家銀行的自動化服務區,就可以滿足所有國銀的提款服務,在國外並非隨處可見;這是因為台灣早在民國73年成立財金中心前身的金資中心,就成立了跨行的金融後台角色,提供業界跨行的金流與資訊流互通。
延伸到開放銀行上,林國良也說,香港只有Guideline沒有共通標準,也就是如果一家科技業者要跟像台灣的街口對接,因為標準不同,可能需要兩次的成本投入,因此香港也有聲浪希望比照台灣,訂定共通標準,顯示這是台灣發展開放銀行很重要的優勢。
他表示,對財金公司來說,一直都是扮演後台鋪橋蓋路的角色,讓銀行與科技業者,加入這平台的門檻降低,不需重複投資,假設未來創新發展涉及新的資安規範,需要產業共通的技術資源,財金公司仍會扮演後援的角色。
林國良認為,現階段發展開放銀行,一部分的挑戰在於,民眾願不願意把敏感的金融資料,放心交給TSP業者;另對銀行來說,即便知道是趨勢,但進入的時間點是個考量。國內採行的星馬模式,非要求銀行業強制參與,對個人隱私的問題比較小,而銀行公會研擬的自律規範,讓TSP業者必須與銀行合作,這有助於解決消費者初期對金融業與科技業者信賴的平衡。
而過去財金公司在ATM系統的備載容量,一秒鐘要做400筆的交易,林國良認為,未來OPEN Banking真的發展起來,交易量會更大,舉例而言,過去提款就是一筆交易,但假設未來消費者要理財需要查詢五家銀行的帳戶資料,就是五筆資料,可以想見這個交易量會更大。但隨科技的進步,問題不大,財金公司要提供的就是最順暢的流量與最少的客戶資料留存,以做為產業發展的後盾。
根據官方的規範,國內開放銀行第一階段公開資訊的查詢,應該會在近月上線,第二、三階段,分別為客戶資料查詢與交易面的查詢,則會視後續發展進度而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