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3-06-06 17:54:36 記者 丁于珊 報導
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加強台灣供水韌性,經濟部加速推動海水淡化廠計畫,從北到南共規劃6處可行廠址興建8座海淡廠,分為三個階段推動,其中,優先推動的新竹、台南海淡廠工程計畫總興建費用280億元,將陸續於2027-2028年完工產水,可為新竹及台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
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使旱澇風險提高,影響水資源調度,水利署水源經營組長吳嘉恆(附圖右)表示,這樣的情況不只在台灣,全球各地都有發生;為逐步減少對降雨的依賴,在許多水資源不足的國家,包含美國、澳洲、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都積極興建海水淡化廠,海淡水已被視為確保穩定供水的重要解方,而且海淡技術也越來越成熟。
吳嘉恆指出,台灣在2020、2021年經過百年大旱後,相隔不到兩年,今年南部再遇枯旱;為此,政府希望透過海水淡化、再生水等科技造水方式來提升供水穩定性,其中海淡廠具有不受降雨影響、供水穩定、興建快速等優勢,且相較再生水,海淡水可以併入自來水供水系統,與區域水源聯合運用。
海淡水已列為我國重要水資源經理策略,在台灣百年大旱期間,經濟部迅速建置新竹和台中緊急海淡機組,在短時間內發揮了極大的功效,並在大旱後加速推動海淡廠計畫,從北到南共規劃6處可行廠址。
吳嘉恆表示,海淡廠布局將分為三個階段推動,第一階段優先推動新竹及台南(第一期)每日產水量各10萬噸海水淡化廠工程計畫,並已於今年4月27日奉行政院核定,興建費用包含用地、取排水管、海淡廠及輸水管等合計280億元,預計分別於2027年及2028年完工產水,可為新竹及台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相當於1座苗栗永和山水庫的容量。
第二階段為可行性規劃,將推動嘉義、北高雄以及台南(第二期)每日產水量各10萬噸海淡廠,第三階段則有桃園每日產水量10萬噸、南高雄每日產水量15萬噸海淡廠計畫,另有評估中的台中廠址,水利署署長賴建信(附圖中)指出,若8座海淡廠全部建置完成後,預估海淡水每日產水量可達85萬噸,將占全台總用水量約7%。
台灣目前總共有25座海淡廠,大多集中在離島地區、有22座,本島則有3座,針對外界關注台灣海淡水成本高,賴建信說明,台灣現行海淡廠較小,沒有達到一定經濟規模,導致成本較高,不過後續規劃建置的海淡廠規模都在10萬噸以上,以國際萬噸級以上海淡廠來看,供水成本可以降至1塊美元以下,加上隨技術提升,成本也會逐步降低。
而在海淡水與區域水源運用上,賴建信表示,在台灣夏季雨量多的豐水期時,海淡廠只做基本維運、不做大量產水,到了冬春季的枯水期時才會滿載運轉,搭配既有水源,可以讓供水更加穩定。
吳嘉恆也說明,海淡水上場後,可以突破過去純粹由水庫供水的窘境,提升水庫蓄水量,讓水庫可以保持在高水位操作,若有用電需求,也能配合用電尖峰放水發電,兼顧供水與發電效益。
此外,賴建信也提到,未來海淡廠營運方式主要由企業認購,會優先推動用水大戶認購海淡水,除了能夠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外,也有助於生產不中斷、也不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於認購金額則還要經過試算。
水利署指出,目前新竹及台南海淡廠工程將進行國際招標,引進國際上優秀的海淡建廠技術,並借此提升國內的海水淡化技術與扶植海淡產業。此外,外界較關注的鹵水議題已參考國際經驗,配合洋流採多點排放,以利快速擴散,依據排放分析與國外大型海淡廠鹵水排放口的海洋環境與生態監測成果,顯示影響輕微;未來施工期間及營運階段,將依據環評承諾加強監測、資訊公開及地方溝通,在確保公眾用水需求下也能夠兼顧環境保護。
(圖片來源:經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