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3-04 09:01:35 記者 王怡茹 報導
台灣4日深夜重磅消息,台積電(2330)(美國當地時間3日)宣布有意增加1,000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3.3兆元)投資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其中包含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及一間研發中心。業界普遍憂心,此代表未來先進製程擴產重心將轉移到美國,而其他進行中的投資計劃有可能被壓縮,在成本墊高下,相關供應鏈恐將承受一波沉重壓力。
此投資案宣布前,台積電正在進行65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先進半導體製造投資專案。以此為基礎,台積電在美國的總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這項擴大投資包含興建三座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這也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singl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業界人士分析,台積電今(2025)年資本支出預估落在380~420億美元,其中先進製程占7成,如以美國總統川普四年任期來推算,等於一年得在美花費250億美元,占了該公司一年資本支出超過一半。他認為,美國要的只有先進製程部分,等於原本要投資在台灣的錢、全流向美國,勢必會排擠並調整其他地區的擴產規劃。
事實上,供應鏈亦傳出,由台積電、德國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及恩智浦半導體(NXP)合資成立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預計2029年全面投產,目前計畫已暫時擱置、人員派遣也暫緩。業界分析,除了川普因素外,該廠主要成熟製程係12奈米至28奈米晶片,考量車用需求不振,也是短期先「擺一邊」的原因。
整理台積電早前揭露的資料,亞利桑那州首座晶圓廠原本預估2025年初量產4奈米,然提前於2024年第四季達陣;而第二座晶圓廠預計在2028年開始量產,將採用更先進的3奈米、2奈米製程技術;第三座晶圓廠則預計約2030年前擬採2奈米、A16等更先進製程生產。
業界進一步說明,以2025年進入量產2奈米製程來看,新竹及高雄廠合計規劃將擴增至12~13萬片/月。台積電並未在新聞稿中明指千億美金投資的時間表,究竟是幾年花完?但如果要在川普任內執行完畢,未來四年每年在美新增的先進製程產能有可能會達到7~8萬片/月,這也讓市場憂心美國未來恐將取代台灣成為全球先進製程重心。
不過,有部分業界聲音認為,台積電在文字上用「有意」增加千億元投資,其實是埋下伏筆。畢竟未來幾年景氣榮枯很難預測,若景氣下行,台積電也有正當理由表示考量客戶需求而縮減全球投資,或是慢慢蓋、慢慢拖。至少以目前來看,美國4奈米廠已於去年第四季量產,而預計生產3奈米的第二座晶圓廠也即將在2026年第二季進機,從本來計畫的2028年量產,大幅提前到2026年末至2027年初,也算是先給了美國「交代」。
先進封裝部分,MoneyDJ去(2024)年11月即獨家報導,台積電通知海內外CoWoS設備供應商,2026年設備需求量及交機計畫暫緩,再等候後續安排。當時業界就表示,此主要是考量川普上台後的政策不確定性,必須先「停看聽」,之後再重新評估需求,以審慎擴產、因應未來時局變化。此與台積宣布將在美興建先進封裝廠的重磅消息不謀而合。
整體來看,業界對於此投資計畫都憂心忡忡,首先對於台積電來說,恐會稀釋台積電長期毛利率水準,要達到53%以上目標難度大幅增加。對供應鏈而言,台積電若不想壓縮自身獲利空間,除了向客戶轉嫁成本外,自是會同步持續向供應商「割肉」、甚至到「削骨」的層級,並不利於產業健康發展。
事實上,不少半導體廠商私下透露,為了配合老大哥步伐,近幾年展開在美國的布局計劃,原本抱著打國際盃、擴大美國生意的美夢,但實際上運作下來,並沒有搶食到更多的新訂單,也增加額外的人力成本。法人認為,後續須觀察台積電在美投資的確切時間表,以及是否會被要求採用更多的美系供應商,想必「成本議題」將困擾台灣半導體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