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資訊產品朝向高密度封裝及小型化快速發展,原有表面裝配型的封裝方式,如QFP(Quad Flatpack
Package)型式封裝,已不能滿足高腳數IC的封裝需求。因此各種新的封裝方式,如BGA(Ball Grid Array)、Flip Chip、Bare
Chip等紛紛興起。近來,為了配合電子產品的可攜性要求,IC走向單晶片化(One Chip)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避免。相對地,封裝方式也朝向CSP(Chip
Scale Package/Chip Size Package)的標準發展。
從1997年PC大廠COMPAQ開始採用Motorola的BGA封裝型式之後,正式開啟了BGA的世代。連帶地也使生產BGA載板(substrate)成為新興的產業,台灣也有許多公司察覺此市場的商機與未來無限的發展潛能,紛紛投入此市場。例如全懋、耀文、群策、日月宏、楠梓電等公司已可量產不同型式的BGA載板,華通已量產Flip
Chip載板等。本文將就封裝方式的演進、BGA的市場需求、台灣生產BGA載板的廠商等部分作一介紹。
壹、封裝方式的演進
一、由DIP演進為QFP
就封裝方式的歷史演進而言,在IC輸出入數目並不多的年代,傳統的插入裝配型封裝方式,如DIP(Dual In-line
Package),是在IC兩邊各有一列端子,便足以應付所需。到了IC腳數增加至一定程度之後,便發展出IC四邊各有一列端子的表面裝配型封裝方式,如QFP。
圖一:DIP外觀

但是當外部端子數目再增加時,QFP的裝配不良率便會大幅提高。例如外形為邊長40mm的QFP,當端子間距為0.5mm時,端子數最多可達304。若將端子間距縮小為0.4mm,端子數則可提高為376。但此時每百萬點的裝配不良率將會達到1750ppm。
圖二:QFP外觀

二、表面型封裝由QFP演進為BGA
然而為了配合電子產品輸出入接腳越來越多的要求,QFP這種僅利用載板週邊接腳的封裝方式,逐漸被BGA這種利用載板底面長有矩陣式銲錫球的封裝方式所取代。BGA除了可以縮小面積外,若是比較QFP與BGA在封裝相同腳數IC的不良率,BGA的不良率只有QFP的十分之一。因此,QFP僅適用於200腳數以下的封裝,超過300隻腳以上的IC封裝,將朝BGA發展。
BGA其實是一種廣義的通稱,若是以載板所使用的材料區分,可以分為CBGA(Ceramic BGA)、PBGA(Plastic
BGA)、TBGA(Tape BGA)等。台灣生產PBGA載板的公司有全懋、耀文、群策、日月宏等公司,生產TBGA載板的公司則有楠梓電子。
圖三:BGA的結構

圖四:BGA外觀

三、BGA的另一種形式-TBGA
如果BGA載板是以Polyimide膠帶替代一般BGA所使用的玻璃環氧樹脂,則稱之為Tape BGA(TBGA)。以膠帶當載板有下列幾個優點:(1)
膠帶的厚度低於PBGA載板的厚度,並且PGBA的結線佔有一定的高度,在上方封上樹脂後,總高度高於TBGA。(2)以TBGA封裝完後的IC,可以捲成像電影片一樣的捲帶,適合大量生產的Reel
to Reel的連續生產方式。
圖五:TBGA的構造
另一個TBGA與PBGA不同之處在於適用的動作頻率不同,在以金線連結晶片於載板時,若金線愈長愈易有電感的存在,將會產生信號延遲而無法正常動作。由下圖可看出在腳數超過400以上時,TBGA較PBGA更適合高頻的需求。
圖六:各種封裝的頻率特性
四、Flip
Chip與Bare Chip
另外二種配合電子產品小型化及高密度裝配的封裝方式便是裸晶(Bare
Chip)及覆晶(Flip Chip)。裸晶是將晶片裸露,將晶片直接裝配在PCB上。覆晶技術起源於IBM 開發出在I/O pad
上沈積錫鉛球,後將晶片翻轉、加熱,利用熔融的錫鉛球與陶瓷載板相結合,並以此技術取代傳統打線接合(wire
bonding)而應用於大型電腦組裝上。台灣生產覆晶載板的公司便是著名的PCB大廠華通。
圖七:Flip Chip
的結構
五、QFP之後的高密度封裝發展趨勢
BGA、Flip Chip、Bare
Chip這三種高密度封裝方式並不是按照BGA→Flip Chip→Bare
Chip這個順序發展,也沒有後者取代前者的趨勢。這些不同封裝方式快速發展的原因,在於為了滿足電子產品功能日漸複雜但體積卻越來越小,電子產品中IC單晶片化的發展趨勢。在民生消費品市場,單晶片化的趨勢不只是運用在高階民生用品,連100隻腳的晶片也逐漸單晶化,因此裸晶封裝、覆晶封裝、BGA等,幾乎是同時發展,各自運用在不同的領域。
若是上述各種封裝後的IC,面積只比原IC大20%以內,則被定義為CSP,因此狹小間距的BGA(Fine Pitch BGA, mini
BGA)也可以稱為CSP。下圖為QFP、BGA、CSP、FC等封裝方式的端子間距及封裝密度,也可以看出封裝方式的演進。
圖八:高密度封裝趨勢

圖九:各種封裝方式的發展時程
貳、BGA的市場需求
一、各種封裝方式中以BGA及CSP成長最快
在IC功能日趨複雜導致封裝腳數愈來愈多,及封裝技術追求輕薄短小的趨勢下,DIP將因人工成本相對較高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QFP則在200腳數以下的市場持續成長,至於BGA則為最被看好的高腳數封裝方式,未來成長幅度將遠高於QFP,至於才剛興起的CSP成長幅度將最大。
表一:全球封裝產品市場分析
(單位:百萬美元)
|
1997年 |
2002年 |
復合年成長率(%) |
DIP |
1,516 |
771 |
-13 |
QFP |
4,986 |
7,123 |
7 |
PGA |
2,510 |
1,584 |
-9 |
BGA |
2,275 |
12,562 |
41 |
CSP |
147 |
3,552 |
89 |
表二:全球封裝產品市場分析
(單位:百萬顆)
|
1997年 |
2002年 |
復合年成長率(%) |
DIP |
11,104 |
6,630 |
-10 |
QFP |
6,040 |
12,441 |
16 |
PGA |
295 |
280 |
-1 |
BGA |
931 |
6,753 |
49 |
CSP |
158 |
6,146 |
108 |
二、BGA的產值及單價
BGA封裝縮短了晶粒(Die)到電路板的路徑,因此在電性及散熱性上比傳統導線架封裝方式佳。由於BGA封裝具備上述腳數多、電性佳、散熱性佳等優點,符合IC晶片高頻化、整合化趨勢,因此BGA的成長速度相當快。根據ETP之預估,2000年全球BGA封裝型態產值可達65.6億美元,超過所有其他封裝型態,躍居封裝型態之主流地位。
圖十:全球BGA產值

BGA封裝發展至今已相當成熟,近幾年隨著BGA封裝的日漸普遍,以及韓國、台灣廠商加入載板生產的競爭行列,BGA封裝及BGA載板價格也快速下滑。根據ETP的預估,BGA封裝平均價格由1998年的每顆1.98美元將下滑到2003年的0.98美元,平均每年下跌13%。而BGA載板價格約是封裝價格的40?60%,價格從也從1美元跌到最低0.5美元(目前回升至0.7?0.8美元)。
表三:BGA封裝平均價格預測
(單位:美元/顆)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98'-03' CAGR |
價格 |
1.98 |
1.60 |
1.29 |
1.18 |
1.08 |
0.98 |
-13.1% |
參、台灣生產BGA載板的廠商介紹
BGA封裝方式的大幅成長,連帶使BGA
substrate也供不應求,因此台灣的廠商從1997年開始,也陸續投入此一市場。若就這些廠商的背景分析,可以分為二大類:一是以PCB起家的華通、楠梓電、耀文;另一類為由封裝廠或IC產業出身的全懋、群策、日月宏等公司。
表四:全球主要IC載板生產廠商
國家 |
廠 商 |
日本 |
JCI、Canon、Ibiden、Shinko、Sumitomo |
韓國 |
Daeduck、LG、Simtech |
台灣 |
華通、楠梓電、耀文、全懋、群策、日月宏 |
美國 |
3M |
歐洲 |
STP |
一、華通
華通Flip Chip載板自1999年11
月起通過Intel認證,初期小量試產,產能為5 ?10 萬顆。200年第1 季季產能為150 萬顆,第2 季季產能已成長至500
萬顆,預期在良率不斷地提升下,200年底單月的月產能應可達450 萬?500 萬顆。在產能提升達到規模經濟後,2000年第3 季達損益兩平,今年營收貢獻近50
億元,明年營收貢獻更可提升至90 億元的水準,預期IC載板的產值將佔華通營收的40 %。
華通所生產的Flip Chip載板到2000年底應可提供Intel需求的5
成左右,屆時將可取代日本廠商,成為Intel 最重要的覆晶載板供應商。
二、耀文
耀文自1996年起跨入BGA載板市場,首先向美國ProLinx公司購買名為ViperBGA
(簡稱VBGA)生產技術,之後又買下該公司部分股權,引進研發能力。但因期間受到半導體景氣低迷、客戶認證期間延長、產品良率低等因素影響,BGA載板部門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自2000年3月起營收突破損益兩平點達到0.85億元,6月達1.25億元。今年第四季BGA載板單月營收可挑戰2億元水準,全年營收可達15億元。
目前耀文BGA載板月產能約800萬顆,包括PBGA載板600萬顆及VBGA載板200萬顆,客戶為Xilinx、Altera、LSI、NS、Sandisk、日月光及ASAT等國際大廠。耀文計劃將BGA載板月產能擴充到2,000萬顆,包括PBGA載板1,600萬顆、VBGA載板
400萬顆。
三、楠梓電
-
楠電的TAB部門自5月份獨立成立亞洲微電,資本額5
億元,楠梓電持股100%。TAB為IC接續用捲帶引線架,是驅動IC的承載座,一顆IC就需配備一片TAB,楠電所生產的TAB主要應用在LCD的Driver
IC及TBGA(比例7:3)封裝用途。目前接單以LCD Driver
IC優先,月產能500萬顆,每月營收4,000~5,000萬元,佔公司營收比重5~7%,年底前計畫將產能將提升到700萬顆,2001年再提升至2,000萬顆。
楠梓電TAB產能占全球16%,最大競爭對手為日商,預估在亞洲微電產能大幅提高後,未來楠電在TAB的市佔率可望持續擴大。
四、全懋
全懋精密成立於1997年,目前資本額為28億元,主要股東為:矽品、晃盟、富成投資、國統水泥、威盛與三菱瓦斯。目前已由建弘證券輔導,於5月19日通過經濟部工業局科技事業審議委員會初審,並於6月29日以科技類股申請上市備查函,最快可望於今年底之前掛牌上市,全懋精密目前未上市參考價約20元。
全懋精密2000年上半年營收約為9.4億元,稅前獲利約1億元,以增資後股本28億元計算,每股稅前獲利約0.36元。1999年全懋營收為7.8億元,稅前虧損為1.35億元,因獲得所得稅利益約1.11億元,使稅後虧損減少至2,344萬元,每股稅後虧損為0.15元。公司預估2000年營收為24億元,稅後盈餘為2.7億元,以增資前股本18億元計算,每股稅後盈餘約為1.5元。2001年預估營收40億元,稅後盈餘6億元。
表五:最近二年度損益表(新台幣仟元)
項目 |
88年度 |
87年度 |
營業收入 |
780,895 |
7,148 |
營業成本 |
903,050 |
19,294 |
營業毛利 |
122,155 |
12,146 |
營業費用 |
126,762 |
126,737 |
營業利益 |
248,917 |
138,883 |
業外收入 |
161,082 |
14,061 |
業外支出 |
47,510 |
213,554 |
稅前盈餘 |
(135,345) |
(338,376) |
所得稅 |
(111,899) |
-- |
稅後盈餘 |
(23,446) |
(338,376) |
每股盈餘 |
(0.15) |
(2.6) |
期末股本 |
1,800,000 |
1,400,000 |
2000年6月全懋精密完成現金增資10億元,每股以20元溢價發行,增資後股本28億元。所募集的20億元,將用於新廠的興建及設備的擴充,並引入威盛參與此次現金增資。由於威盛為全懋最大的客戶,未來雙方將共同開發
CPU覆晶封裝用的載板。威盛與矽品也藉此機會各取得1席董事。
全懋精密為國內最大的BGA載板製造商,今年第三季竹科一廠就達到月產能1,000萬顆的滿載狀態,每月營收將達2.5億元。而位於新竹新豐有9000坪土地的新廠(二廠、三廠),預計將於明年第二季試產,二廠以生產4層板PBGA為主,滿載月產量為1,500萬顆,三廠則生產Flip
chip BGA載板,滿載月產量可達1,000萬顆。未來新豐也將興建四廠,主要生產大尺寸的增層式載板(Build-up Board)。
目前全球BGA前三大廠商都為日本廠商,全懋在台灣的市占率約為40%,全球的佔有率則為15-17%,排名全球第四。未來二、三廠量產後,產能可達到3500萬顆PBGA,全球佔有率將超過40%,成為全世界最大BGA載板製造商。
肆、結論
生產IC載板的工廠應符合半導體廠的標準,不能以生產PCB的標準來經營。因此傳統PCB公司跨入此領域時,面臨很大的進入障礙,例如工廠污染的管理標準、經營者的眼光與心態等等。這就如同華通、耀文、欣興等公司,在1997年看到BGA載板市場商機龐大,而紛紛進入此市場。
但最後華通在因緣際會下(或山窮水盡的窘境下)遇到了Intel,放棄BGA載板的生產,投入Intel的懷抱。當時的Intel為了威脅日本的載板供應商,要求其降低價格,因此扶植華通,作為牽制日本供應商的一著棋,這個Intel的如意算盤果然讓Intel的成本大幅降低,也造就了華通只能生產Intel專用的CPU載板。這對華通而言,Intel的崛起是項大利多,可是今年以來,當Intel的風光不再後,華通是否仍能藉著生產Flip
Chip substrate而保有台灣PCB龍頭地位,仍屬未知。但從華通新廠的產品並不是以生產Flip Chip
substrate為主,就可以看出華通心理打的算盤了。
而耀文也在虧損二年後,今年總算轉虧為盈,主要大客戶則是Xilinx,目前每月營收約1.4億元。可是耀文載板的良率只有75%,對於封裝廠99.8%的良率標準而言,仍然太低。因此明年可能Xilinx會將訂單轉向全懋,屆時全懋將提供Xilinx 75%的需求,而耀文能否開發出新客戶而維持業績成長,令人憂心。
欣興則在聯電介入後表現不俗,但目前已把有前景的載板生產部門移到群策,專注於CSP及mini
BGA載板的生產。群策所生產的載板中,80%出貨給Motorola的封裝廠,但在Motorola的封裝廠被日月光買下,改名為日月欣後,日月欣應會優先使用日月宏的載板,群策的業績是否受影響值得觀察。
至於日月宏,則有日月光的庇祐。目前產能7kk/月(以27mm ╳ 27mm計算),年底可到達12
kk/月,產品結構中雙層板BGA占50%(良率約60%)、CSP及LBGA占25%(良率約90%)、四層板BGA占25%(良率約25%),整體良率約80%。
全懋則因率先量產而取得領先地位,除Intel外,世界主要IC製造或設計公司幾乎均認同全懋的產品。台灣的封裝大廠,如日月光、矽品、華泰等,也都使用全懋的載板。也由於全懋產能大於其他公司,因此封裝廠會先向全懋下單,不足之數才向其他公司購買。
放眼下一世紀的台灣IC載板產業,華通太過仰賴Intel,耀文前景未明,日月宏在日月光照顧下才剛起步。群策在聯電集團支持下,業績快速成長,2000年EPS可望達到2元。而全懋則因最早量產,取得領先地位而最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