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結論
- 2001年的公共支出項目可看出公營事業投資項目成長最為明顯,五輸、六輸配電管線的建設成為重大公共建設的首要目標,也是擴大內需計畫的重點之一。
- 分析台灣各區域電力供需狀況,為使南北供電順暢台電必須排除萬難加速執行第五輸變電及第六輸變電之電力擴充。而就其商機的貢獻度來看,國內的重電業者應是最大的受益者。
- 五輸計畫剩餘執行量達64億元,六輸計畫則將有1356.29億元的採購金額。華城為最大受惠者,平均每年可取得18.35億元訂單,對每股稅前獲利貢獻達1.1元。中興電平均每年可取得10.44億元訂單,對每股稅前獲利貢獻達0.23元。士電因重電產品以電裝品為主,對其每股稅前獲利貢獻較少為0.11元;亞力因技術層次較為不足,且近年朝向不斷電系統及電信機電設備發展,對其每股稅前獲利貢獻為0.19元;而大同已轉往資訊產品,重電部門非發展重點,加上股本大所以每股稅前獲利貢獻僅0.01元居末。
前言
新政府上台後對於台灣穩定的供電保證已視為是其任期內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從2001年的公共支出項目也可看出公營事業投資項目成長最為明顯,所以貫徹執行五輸、六輸配電管線的建設也成為重大公共建設的首要目標之一。
首先分析台灣各區域電力供需狀況,2000年北部地區佔了全國用電量45.01%,但區內電力來源僅佔全國供電量26.5%(表一),不足供需均仰賴南電北送。台電目前係透過第一、二超高壓輸電線(迴路)將中南部電廠的供電輸送到北部,與建中的第三迴路又因地方政府要求回饋金而延宕,致使現有二迴路尖峰負載率超過9成,預計核四、大潭、禮樂發電廠完成,2005年北部始達區域供電平衡(圖一)。有鑑於此,台電排除萬難加速執行進度嚴重落後的第五輸變電及第六輸變電之電力擴充已成不爭事實。而就其商機的貢獻度來看,國內的重電業者應是最大的受益者。
表一 台灣地區電力供需表
年度預測 |
地區 |
負載分佈比例 |
電源分佈比例 |
年度預測 |
地區 |
負載分佈比例 |
電源分佈比例 |
1999 |
北 |
45.21% |
24.95% |
2003 |
北 |
44.93% |
31.5% |
中 |
23.23% |
36.0% |
中 |
23.48% |
31.4% |
南 |
29.83% |
38.5% |
南 |
29.84% |
36.7% |
東 |
1.73% |
0.61% |
東 |
1.74% |
0.4% |
2000 |
北 |
45.01% |
26.5% |
2004 |
北 |
44.91% |
36.1% |
中 |
23.43% |
34.4% |
中 |
23.50% |
29.4% |
南 |
29.82% |
38.5% |
南 |
29.84% |
34.1% |
東 |
1.75% |
0.5% |
東 |
1.74% |
0.4% |
2001 |
北 |
44.97% |
26.0% |
2005 |
北 |
44.90% |
39.5% |
中 |
23.45% |
33.2% |
中 |
23.52% |
28.4% |
南 |
29.84% |
40.2% |
南 |
29.85% |
31.7% |
東 |
1.74% |
0.5% |
東 |
1.74% |
0.4% |
2002 |
北 |
44.95% |
29.9% |
2006 |
北 |
44.84% |
40.3% |
中 |
23.46% |
32.1% |
中 |
23.54% |
28.6% |
南 |
29.84% |
37.5% |
南 |
29.88% |
30.8% |
東 |
1.74 |
0.4% |
東 |
1.74% |
0.4% |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ITIS計畫,2000年11月
圖一 台灣地區尖端負載電力平衡圖

資料來源:華城、台電
以下便針對第五、六輸變電計畫的中長期商機探討重電業各廠商受惠程度。
邁入成長的重電業
一、第五、六變電對重電業需求及進度評析
五輸原計畫2001年6月完成192座變電所,2000年底止執行進度約86.46%。假設五輸計畫可於90年6月執行完畢剩餘的13.54%預算,則以興建一座變電所需要電力變壓器、中高壓GIS、配電器材及配電變壓器等重電設備佔整體預算金額33.9%計算,其未執行量達64億元,至於2001年既定施行的六輸計畫則將有1356.29億元的採購金額(表二)。
表二 第五、六變電計畫預計釋出的重電產品
|
第五輸變電計畫 |
第六輸變電計畫 |
執行期間 |
1996.6~2001.6 |
2001.6~2006.12 |
預算金額(億元) |
1,395 |
4,000 |
預計興建變電所數量 |
192座 |
354座 |
2000年底止未執行比率(%) |
13.54% |
100% |
待執行重電商機 |
電力變壓器 |
9.70億元 |
208.29億元 |
高壓GIS |
17.19億元 |
350億元 |
CGIS、MCSG |
3.48億元 |
98億元 |
配電器材含配電變壓器 |
33.63億元 |
700億元 |
合計 |
64億元 |
1356.29億元 |
資料來源:主計處、華城、工研院能資所IT IS計畫
若五輸計畫未執行完畢之預算屆時將併入六輸計畫內執行,也有鑑於台電現有人力的不勝負荷,平均一年才興建4~5座變電所,而五、六輸平均一年需興建67座變電所的緊迫性來看,士電預估未來台電向重電廠採購變壓器、配電盤等設備、由內部工程單位施工的傳統方式將佔50%,餘50%的變電所將發包給民間統包公司承作。因統包工程中含許多重電器材,非單一廠商能提供,故同業間既競爭又合作關係十分重要。目前除華城、中興電、HITACH已合資成立統包公司外,預料未來也會有更多重電廠整合資源投入。雖然六輸計畫施行期間將面臨國內重電業加入WTO,根據上市公司的看法,基於電力供應具國防安全性的考量,這部份的商機可望完全由國內供應。
二、各類重電產品供給面及市佔率分析
至於那些廠商可占得商機?根據工研院能資所調查,目前國內重電廠商計863家,員工人數30人以下達668家,故國內重電廠商多數中小企業,而主要大廠係為大同(變壓器、馬達、配電盤、配電器材)、士電(變壓器、配電盤、電容器)、華城(變壓器、配電盤、配電器材)、中興電工(電表)、台安(配電盤、開關)、亞力(變壓器、配電盤、電機器材)、長興(變壓器、配電盤、配電器材)、樂士(配電盤),這些主要大廠較具規模,研發能力亦較強。故在分析第五、六變電計畫對個別重電廠商的影響之前,先針對各項重電產品的特性、市場結構及各大重電廠技術能力來評析廠商之市佔率(表三)。
(1).電力變壓器:
係指69KV以上大型變壓器。國內生產69KV、161KV電力變壓器有華城、大同、士電及未上市櫃的長興;有能力承製345KV者僅華城、大同、長興及士電故評估五、六輸計畫以上廠商市佔率25%。
(2).高壓GIS:
69KV以上的瓦斯絕緣開關。之前國內為中興電獨佔,但華城已申請台電認證,2000年試單生產,2001年量產,由於預估未來仍有廠商介入,因此評估五輸、六輸計畫華城佔有率30%、中興電30%。
(3).CGIS、MCSG:
69KV以下的中壓瓦斯絕緣開關。目前相關生產廠商為華城、大同、士電、台安、亞力、中興電、長興、樂士,因預估未來仍有廠商介入,因此評估五、六輸計畫各廠商佔有率10%。
(4).配電器材含配電變壓器:
配電器材屬於少量多樣產品,生產廠商相當多亦各有其利基產品。配電變壓器包括亭置式及桿上型小型變壓器,技術較成熟供給廠商高達10餘家,因此評估五、六輸計畫各廠商佔有率5%。
表三 國內重電業產品競爭力比較

註1:高壓瓦斯絕緣開關=高壓GIS,高壓及中壓GIS係以69KV區分
三、第五、六變電計畫對受惠重電廠商評析
以五輸為例,我們根據各廠商可提供之重電產品市佔率,求出可取得台電訂單數,再參考華城各類重電產品的毛利率,加總求出對各廠商平均每年每股毛利的貢獻度。五、六輸計畫對相關廠商的影響如表四所示,我們並得出以下結論:
表四 五、六輸對相關廠商營收獲利評估 單位:百萬元
公 司 |
股 本 |
電力變壓器 |
高壓GIS |
CGIS、MCSG |
配電器材及配電變壓器 |
平均每年可得訂單 |
平均每年稅前獲利貢獻/股 |
華 城 |
1,994 |
2,604 |
5,250 |
490 |
1,750 |
1,835 |
1.10元 |
士 電 |
5,006 |
2,604 |
|
490 |
1,750 |
881 |
0.11元 |
大 同 |
40,000 |
2,604 |
|
|
|
473 |
0.01元 |
中興電 |
5,233 |
|
5,250 |
490 |
|
1,044 |
0.23元 |
亞 力 |
1,972 |
|
|
490 |
1,750 |
407 |
0.19元 |
註:以上係假設台電向業者的傳統採購器材佔五、六輸各重電產品的50%
華城為最大受惠者,平均每年每股稅前獲利貢獻達1.1元。中興電、士電、亞力每股稅前獲利貢獻分別為0.23、0.11、0.19元,而大同股本大所以每股稅前獲利貢獻僅0.01元居末
- 華城為最大受惠者:主要原因是在345KV變壓器研發上領先士電一年,並於1999年開發高毛利的高壓GIS新產品,可供應台電產品線最齊全之重電廠,再加上股本相對小,六輸計畫2001年起平均每年可取得18.35億元訂單,對每股稅前獲利貢獻達1.1元。
- 中興電因其高壓GIS具寡佔優勢,六輸計畫2001年起平均每年可取得10.44億元訂單,對每股稅前獲利貢獻達0.23元。
- 士電因重電產品以電裝品為主,對其每股稅前獲利貢獻較少為0.11元;亞力因技術層次較為不足,且近年朝向不斷電系統及電信機電設備發展,對其每股稅前獲利貢獻為0.19元;而大同已轉往資訊產品,重電部門非發展重點,加上股本大所以每股稅前獲利貢獻僅0.01元居末。